一切众生未解脱者-一切众生未解脱者肖自在

 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萨言:『云何名为无间地狱?』

地藏菩白言:『圣母,诸有地狱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字亦别。无间狱者,其狱城周匝八万余里,其城纯铁,高一万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其狱城中,诸狱相连,名号各别,独有一狱,名曰无间,其狱周匝万八千里,狱墙高一千里,悉是铁围,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蛇铁狗,吐火驰逐狱墙之上,东西而走。

狱中有床,遍满万里。一人受罪,自见其身遍卧满床。千万人受罪,亦各自见身满床上。众业所感获报如是。

又诸罪人,备受众苦。百千夜叉及以恶鬼,口牙如剑,眼如电光,手复铜爪,拖拽罪人。复有夜叉执大铁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复有铁蛇绞罪人颈。百肢节内,悉下长钉,拔舌耕□,抽肠锉斩,烊铜灌口,热铁缠身。万千生,业感如是。动经千劫,求出无期。

此界坏时,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无间罪报,其事如是。

又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何等为五?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

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锉砟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

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地藏菩萨白圣母言:『无间地狱,粗说如是。若广说地狱罪器等名,及诸苦事,一劫之中,求说不尽。』

摩耶夫人闻已,愁忧合掌,顶礼而退。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利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转轮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祸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阿僧只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计议,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罗汉问之:「欲愿何等?」』

『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

『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做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行像,存亡或报。」』

『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业缘,果报自受,我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另吾脱免?」』

『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吾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婢子答言:「以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不要动不动就拿佛弟子为居,现在大多信众,也只能称信众,连善男女,都难以问及。佛说四众,为出家男,出家女,在家男,在家女,此四众,都指修行者而言。但并不是在这四众这列,就能称得上佛弟子,何况那些求神保护的住相迷信者。

佛名大觉,具一切智,圆满一切功德福德,了一切义。

称得上佛弟子,此心地境界,是已得悟,故而能离诸妄相,不随妄转,何业有造?当知万法为心,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作,以不同的心境而为,所报的果亦为不同。

地藏经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那么,还在造 业者,是为未解脱者,因为自心众生未得渡净,归依于自身之识性,依性而为,业果亦复轮转。

地藏言:“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非但地狱罪报一等。”

这说明什么?只要还未解脱,只要你还在造业,一切果报,还复自受。

若是为了谋生而造成业,这不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私为吗?这何来的大慈大悲?这不就是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吗?住相未得出离,依迷而为,又何以称得上佛弟子?

是故说,造业不为佛弟子,佛弟子而不造业。

整天说归依,但大多数人不明归依,而自心却归依在了迷性之上而不自觉。

愿所有众,早得出离,证无上菩提

隆迅法师:?说佛教的修?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语见《五灯会元》等。

附录:

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最初的境界,即:自己刚出生对什么都一无所知,或是刚到一个地方、新单位,刚接触没有经验,总之是没有觉悟和智慧,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说坏就是坏,别人往东他就往东、往西就往西,自己会跟跟着别人的思想乱跑,着道听途说,包括对某人、事、物的评价;也可以说是一般的凡人,在社会上随着社会风气、习俗去为人处世,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却不知道,不知不觉之中去为善、作恶、造业,这是标准的凡夫,随波逐流,轮回六道,流浪生。《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有云:“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

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有所觉悟的境界,即:随着自己经验的增加,知道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或者是通过学习善知识,逐渐觉悟,有了智慧,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随波逐流,造作恶业了,否则会永久轮回恶道,难以出离。于是就不愿随着社会风气、习俗去为人处世了,对于不合佛法的人、事、物有排斥、拒绝的心理和做法,不愿同流合污,想清静,特立独行,想归隐山林,逃避现实,但其周围的人对自己不理解,容易造成误会,甚至于矛盾。

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圆满觉悟的境界,即:通过学习善知识的深入,自己达到了究竟觉悟,智慧通达,不但社会风气、习俗,以及各种人、事、物不能影响自己、污染自己,自己还要转化他们、度化他们,使他们觉悟。自己会通过言行,应机说法,在各种场合都能随缘,同他们一起步入各种场合,但是自心不起一点念头,时时处于楞严大定之中。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应该是打入对方内部的高级特工、间谍吧!

链接网址:我总是心猿意马,心思总变,不能坚持,怎么办 说佛教的修?

隆迅法师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在于达成生命的最终圆融使命,那就是成佛证果。家师梦参老和尚常说:“要相信你自己是毗卢遮那佛”。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相信众生本具的佛性与佛无异,不多也不少。然而,自无始劫来,被无明业习蒙蔽而不自知,如同皓日被乌云遮住,故为生凡夫。若能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惟理解其中深义,依教修行,总有一天能开悟证果。

自无始劫来,众生因颠倒执着,造了许多恶业,轮回于三涂六趣中,饱受煎熬,了又生,生了又。佛陀不忍众生受苦,降生人世,教导我们修行,从分别执着中解脱,超出生轮回之苦。

这一项工程极为浩瀚,因为我们累劫以来,所积的恶习太深,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佛也曾对地藏菩萨言:“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以是之故,佛陀慈悯众生,广设八万四千法门,并以种种身度种种人,末法众生应自知业重福薄,感恩佛陀的悲悯,早发修行之心。

谈到解与行,是佛教的修行基础,若就修行次第而言,应为信、解、行、证四个步骤。一般宗教多以信仰为主;然而佛教宗派众多,义理深广,不明其理,信心难发,菩提心更不坚固。故应深入经藏,契入佛陀妙理,像手持地图,才知如何通往成佛目的地。古德有云:“知而不行,犹如不知”,要达到涅槃寂静,必须亲身实践。佛教最重要的便是戒、定、慧三学,以此三学对治贪婪,瞋恚与愚痴。进一层推衍,有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都是可以修学的法门。

为什么要修行呢?我认为原因有下列数点:

(一)人生是脆弱的,常遭遇到生离别,困难挫折,病痛苦恼,需要依靠支持,止痛疗伤,如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都是佛教徒心灵的依靠。例如发生灾难时,佛教团体总是最快伸出援手,发挥了慈悲与大爱精神,出钱出力为灾区重建家园。

(二)人性能善能恶,为了杜绝罪行、止恶防非,各宗教都有戒律,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佛教在家众的五戒,菩萨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等。在戒律的规范下,人的思想行为合理合法,不会做错事,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心中有所畏惧,不敢行差踏错。 (三)人生是软弱的,有些人意志力薄弱,扺挡不了诱惑,偶一不慎迷失自己,每种宗教都有忏悔的办法,如天主教的告解,佛教更有各种礼忏的仪式,洗涤自己的罪过,并且从忏悔中,彻底去思索罪孽的根源,发愿决不重蹈覆辙,如此以求解脱罪业的渊薮。

(四)宗教人生的实践:从积极面而言,宗教人应当认识自己,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超越自己、奉行善法,学习我们所尊崇的圣贤。佛教徒以学佛,“行菩萨行”为宗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五)人生是无常的,有生必有。人类畏惧亡,宗教却开启永生之路,佛教认为,亡是极自然的事。因此,不必过度惧怕,宗教给予人们对未来美好憧憬与希望,如天国,极乐世界,来生,也是终极关怀的一部份。

宗教的生活:

以佛教为例,普罗大众的佛教徒,一般比较重视宗教仪式,如法会课诵,或是有困难时祈求菩萨庇佑,趋吉避凶。然而“求福求禄求高寿、拜神拜佛拜祖先”之作法,完全不涉及佛学奥义,但使祈求者心安而已。至于佛学家则是将经典作为一门学问研究,本身并不见得是佛教徒。至于宗教实践者则是以佛法为生命的依归,“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行解并重,自觉觉他,利益众生。

这些宗教人的伟大行为,深深影响人类,一个宗教是否受到大众的肯定和支持,可从信众的表现中反映。宗教徒的生活分为内、外两方面,内生活着重反观内明,如曾子曰:“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说人非”,都是自觉的功夫。宗教徒的外生活,则是与人为善、化度众生,这也是传教的关键。佛教主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把自己化作神佛的分身,乐善好施,解救别人的困难,就是生活与信仰统一,就是真正的宗教家。

佛教徒对修?应有的认识

所谓修行,究竟修什么呢?有人说修身、有人说修心,最好的说法,是修身、口、意三业。有一个很好的偈语是:“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应远离。”

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修八正道也是修身口意三业: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以九字真言概括修行,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

闻、思、修:

闻是诵经闻法,深入经藏,佛家称为“文字般若”,不断吸收充分的智慧养分,清净身口意三业。闻法后思惟其中义理,以求融会贯通。修是修“心”,由心而至身,发展健全的人格和道德。

信、愿、行:

信是“信心”,信是道源功德母,有信心才能持久,不会因受挫折而中断。愿是志愿,在佛前发愿,建立生命的中心思想与人生目标,行菩萨道,慈悲利生。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一曝十寒则徒劳无功。行是亲历实践,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失败了再爬起,必有所成。

戒、定、慧:

戒能止恶防非,定是安顿心灵的根本,禅宗有云: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慧则是心灵的活水源头,丰富人生的资粮。人生的智慧需要开拓,唯有澄怀静虑,心海无波,智慧才会现前。九字真言是修行的要诀,多关心周围的人,常常生欢喜心,自然事事如意顺心。

佛教徒的修?

要成为佛教徒,必须经过一种三皈依的仪式,进一步则可受持五戒。佛教徒应有信仰生活,在家中找干净一角,安一尊佛像早晚上香,念佛诵经。宗教生活还应有一种本修法门,以持戒修福提升自己,如祈祷、诵经、数息、持名、观想、参禅等。为了培养慈悲心,不可杀生,积极的做法,则是放生茹素。另外,布施的功德很大,因为布施摄六度波罗蜜。所谓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是菩萨的修行。第一项布施波罗蜜,含有三种:资生施、法施、无畏施。弥勒菩萨偈言;“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更进一步,进入无相布施,那便是真正的修行者,顿超三界。

宗教徒灵修的目的,在于人格的升华,及培养救世济民的情怀及举动,因此:

(一)首先心中要培养一个中心思想,契合信仰的方向和目标。

(二)发一个大愿,铭记在心,愿力会引导善行,造福人类社会。

(三)时刻反观内明,息灭贪瞋痴,以净化心灵,这就是智慧光明。

(四)生活回归俭朴,向往大自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救度生命。

(五)亲近良师益友,接受善知识的言行教化,行善利生。

(六)常怀欢喜心,关怀别人,乐善布施,积极投入社会工作。

(七)每日静坐片刻,保持心灵平安清净,胸襟始得逐渐开阔。

(八)佛教徒更应常常忏悔往昔所造之一切恶业,始能清净三业,重新趋善向吉。

宗教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先生曾说:“信仰能产生力量。”宗教信仰为人类带来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力量,突破困境,化解厄难。在这个道德不彰的时代,宗教家的心态也必须调整,使心胸更包容、更开阔,对不同的信仰,不可心怀蔑视,应相互尊重,异中求同。各宗教的基本教义,或许不尽相同,但宗教要具备超越世俗的观念,重视一切人类的需要,对于一切人皆寄予同情关怀。

宗教也不应流于世俗而妥协,信仰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扬佛教大无畏的菩萨精神,积极入世,净化社会人心,以大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

一般普通人都这样。

《地藏菩萨本愿经》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要改善,首先可以“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真正要什么,自己是个怎么样的存在。越认识自己,就越可以趋向稳定。

至于认识自己的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有世间法,例如分析心理学(可以看看张德芬的书),也有出世间法,例如学佛。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初接触佛教可能会用到的一些资料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