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女神战略轰炸机-曙光女神战斗机

SR-72超高速隐形侦察机 飞行速度达到六马赫,高度可以达到十万英尺,能够自由地在各大洲上空穿梭,这样的描述很容易使人想起传说中的“曙光女神”。也许“曙光女神”真的没有存在过,但是美国空军的确对这样的飞机很感兴趣。 最近,《防务新闻》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美国空军已经向洛克西德·马丁公司提供了一份机密合同,在“黑鸟”退役十年之后具有传奇色彩的臭鼬工厂将会发展一种新型超高速隐形侦察机,一些人称它为SR-72。 臭鼬工厂的新飞机 与往常一样,总是喜欢评论他国军事透明度的美国对于自己的超高速侦察机研制计划一向很保密。《防务新闻》引用洛·马公司的官员汤姆·尤科斯基(Tom Jurkowsky)的话说:“由于政策的缘故,我们不会去讨论机密项目——无论它们是否存在”。 《防务新闻》在报道中指出,这种被称作SR-72的新型飞机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集合最强的隐形、速度和高度能力于一身,成为SR-71“黑鸟”侦察机退役后又一种高性能侦察机。 SR-72很有可能将会是无人驾驶飞机。它的时速可以达到4000英里(约6437千米),能够在十万英尺的高度长时间地飞行。如果研制顺利的话,洛·马公司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推出原型机。 SR-72将主要被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然而,最终新飞机也可以配备武器,从而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 虽然已经有了很多技术积累,不过在未来的研制过程中,洛·马公司的工程师们还要解决许多问题:例如,SR-72的最大速度将会是“黑鸟”的两倍,考虑到高平流层的稀薄空气,这就势必会对飞机的发动机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在高速飞行情况,机身与空气的剧烈摩擦将会使飞机的隐身性能大打折扣。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很多非技术型因素也会影响到这个项目的最终结局,例如,成本。当初“黑鸟”的退役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它的造价昂贵,维护成本太高,对于未来的SR-72而言,这也将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传奇“黑鸟”的后继者 值得注意的是,就单从飞行速度而言,六马赫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技术指标,它低于由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主导的“兵力运用与从本土发射” (FALCON)项目要求,也低于美国空军的X-51验证机。而在2004年3月的飞行测试中,X-43A的时速就已经达到了近8000公里(约是音速的 7倍)。 并不算高的速度指标意味着项目目标可能更容易实现。随着速度指标的降低,对机身抗热性能要求也会相应有所下降,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大。在燃料方面,新飞机可以使用近乎标准的碳氢化合物燃料,而无需依靠液氢或者其它更为新奇的能源提供动力。也许新飞机甚至可以像一架正常的飞机那样,依靠地面跑道起降,与之相比,X-43之类的飞行器则更像是装了超级发动机的高速滑翔机。 由此也许可以推断,美军推动SR-72的研制,绝不是简单地为了验证可以造出速度达到6马赫的飞行器或者进行所谓的技术储备,他们是的确需要一种这样的实用可靠的飞机。 在“黑鸟”退役之后,美国的情报搜集主要依靠侦察卫星,U-2还有一些无人机来完成,但是这三者都有比较明显的弱点。 U-2、“捕食者”和“全球鹰”速度缓慢,并且这些平台都不具备隐身能力。而最主要的情报搜集工具侦察卫星虽然能够覆盖全球,但是一般它的轨道是可以预测的,被侦察的国家通过对卫星的精确定位并准确计算出卫星经过的时间,就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其无法获得有效情报,从而沦为摆设。例如,1998 年,印度政府就是利用美国卫星非临空的短暂时间,进行了核试验的关键性准备工作,并因此成功地欺骗了美国情报机构。 除此之外,通常在低轨道上运行的侦察卫星被攻击的可能性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很可能导致对地侦察和监视上的盲区。2000年,中国的军事分析人士王虎成在官方的《瞭望》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考虑到五角大楼在军事行动上对太空的极度依赖”,“对于那些永远无法和美国用坦克对坦克、飞机对飞机的办法打赢仗的国家来说,攻击美国在太空系统可能是一个无法抗拒、最具诱惑力的选择”。 美国人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空军正在推动多个项目,以完善它的全球情报搜集能力。而新型超高速侦察机的研制,正是为了充当“黑鸟”的后继者,弥补现有侦察手段的不足。由于和平时期,侦察机飞越其他主权国家的领空将会是非常严重的事件,所以未来SR-72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当美国卫星被摧毁时,充当救火队员,飞往相关地区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 显然,美国发展这种集最强隐形、速度和高度能力于一身的新型侦察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恐怖分子,而是针对中国这样的大国。SR-72一旦研制成功,将会对中国的防空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不过,矛与盾的交替发展永远不会停止,三十多年前我们没有能力拦截“黑鸟”,这并不意味着十二年以后我们没有能力对抗它的后继者。

现在战斗机飞行速度最快能达到几马赫?

f22 号称天下第一,不过似乎问题不断

f35 看起来很强大,但是似乎还没成品

x-47b 似乎很强

ea18g 电子战飞机,据说打赢过f22,不过真实度不明

F-14:外形尺寸:机高4.88米,机长19.10米,翼展(后掠角20°,68°,75°时)分别为19.54,11.65米,10.15米,展弦比7.28。

重量及载荷:空重18191千克,无起飞重量 26632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494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3724千克,燃油重量7348千克,副油箱燃油重量1638千克,最大重量6577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M2.34(高度12190米),M1.2(海平面),巡航速度741-1019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290米,最大航程2573公里以上,任务半径930公里(高-中-低攻击剖面)或700公里(高-低-低-高攻击剖面)

三、结构特点

F-14是双座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其气动布局采用NASA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方案。在结构上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型式,广泛使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获得较高了的强度重量比。

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设计要求是:减少翼载来保证机动能力;用前、后缘空战机动襟翼来改善跨音速机动性;尽量减少停放占用的面积。变后掠机翼外翼段较短,这样就可减轻转轴结构的重量,但增大了罩在中央翼盒上的“翼套”,转轴距机身对称面2.72米。飞行中机翼后掠角的变化范围为20°~68°,由机载设备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最大变化速度为7°/秒。也可以由驾驶员手动调节。停放时后掠角最大可达75°以减少占用面积。可动段具有全翼展两段式前缘缝翼和三段式后缘单缝襟翼,在起降和机动飞行时使用。每侧上翼面各有3块扰流板,当后掠角小于57°时自动接通,用于辅助横侧操纵和着舰时减速用。为控制机翼后掠角变化时压力中心移动提供俯仰配平升力和降低翼载荷,在机翼固定段前缘设计了可动前置扇翼,最大转动角为15°。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采用机械加工框架,钛合金主梁及轻合金应力蒙皮。前机身由机头和座舱组成,停机时机头罩可向上折起。中机身是简单的盒形结构可贮油。后机身从前至后变薄,尾部装外伸的排油管。后机身上下还有减速板,上一下二,在剧烈俯冲和发射导弹时打开,着陆时下减速板锁。

尾翼。由双垂尾和可差动的全动平尾组成。平尾的偏转角为+15°~-35°,差动平尾起副翼的作用。垂直安定面与后机身的钢质加强框连接。方向舵也采用蜂窝增强的化学铣切合金蒙皮。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式,和A-6攻击机相同。主起落架向前收起时机轮转90°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下部,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舱内。机轮为无内胎轮胎,内充氮气。双轮式前起落架的撑杆用作弹射起飞时的挂钩。着舰钩装在后机身下面的整流罩内。从1981年春开始用古德伊尔公司的碳刹车装置取代了原先采用钢刹车装置,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动力装置。采用直通道的二元外压式进气道,置于机身两侧固定翼段下方,距机身有25厘米的间隙,以消除附面层的影响。进气道内有多激波可调斜板系统,可以由机载设备在所有飞行条件下自动调节,保证发动机得到合适的气流。进气道结构大部分用铝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27米。后短舱采用胶接钛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88米。早期生产的飞机装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0-P-412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490公斤。其安装管道可以开启,能在180°范围内进行保养。从1983财政年度开始生产的飞机改用TF30-P-414A发动机,其额定功率值不变。从1986年起采用F110-GE-400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700公斤。采用加雷特公司ATS200-50空气涡轮起动器。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箱置于前座舱前方附近机身的右侧。采用气动引射式收敛·扩散喷管。

F-14使用了休斯公司的AN/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取决于目标的大小,可截获120到315千米内的空中目标,可以同时跟踪从超低空到30000米高空及不同距离之内的24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还装备有AN/AWG15火控系统,及AN/ASW27B数据传输系统,CP1050/A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电子设备。后在改进中,大约60%的模拟式设备换成了数字式设备,并安装新型的AN/APG-71雷达,具有单脉冲角度跟踪、数字式扫描控制、目标识别和空战效果评价能力。

通信系统:AN/ARC-51和AN/ARC-159超高频调幅无线电通信电台收发机;AN/ARR-69超调频辅助无线电通信电台接收机,KY-28密码系统,LS-460/B机内通话器。

导航系统:AN/ASN-92舰载飞机惯性导航系统;A/A24G39姿态航向参考系统;AN/APN-154X波段雷达信标机;AN/APN-194(V)雷达高度表;ARA-63A自动舰上着陆系统接收-译码机;AN/ARN-84微型塔康。

自卫系统。AN/APN-50雷达接收机,AN/APR-25/45雷达警告系统。AN/ALE-29和AN/ALE-39带一体化干扰体的电子对抗箔条弹投放器。

武器装备。F-14武器包括1门M61A1“火神”20毫米六管机炮,备弹675发。空空导弹(最多)6枚AIM-7、4枚AIM-9和6枚AIM-54。空对地:MK-82、MK-83(4枚)、MK-84(4枚)、MK-20集束炸弹、GBU-10(4枚,激光制导)、GBU-12(激光制导)、GBU-16(4枚,激光制导)、GBU-24(4枚,激光制导)和4枚GBU31联合直接攻击。

F-15:外形尺寸

F-15三面线图

人员: 1 (A/C), 2 (B/D/E)

全长: 63.75 ft (19.43 m)

翼展: 42.75 ft (13.03 m)

全高: 18.625 ft (5.68 m)

翼面积 608 ft2 (56.5 m2)

空重: 28,000 lb (12,700 kg)

重量及载荷

空机重量12973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0845千克(制空战斗机20244千克),最大燃油重量(机内)6103千克,(,2个保形油箱和3个副油箱)9818千克,最大武器载荷10705千克。

动力装置

早期装两台普·惠公司F100-PW-100涡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65.2千牛,加力推力105.9千牛,1991年后换装推力为129千牛一级的F110-GE-129或F100-PW-229涡扇发动机。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马赫数2.5,进场速度23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300米,起飞滑跑距离(截击)274米,着陆滑跑距离(截击,不用减速伞)1067米,最大续航时间(无空中加油)5小时15分,(空中加油)15小时,转场航程(带保形油箱)5745千米,(不带保形油箱)4631千米,限制过载9+/-3g。

主要机载设备

休斯公司的AN/APG-70(C/D型)或AN/APG-63(A/B型)火控雷达,AN/ASN-108姿态/方向参考系统,AN/ALQ-119电子干扰吊舱,AN/ARN-118塔康系统,AN/ASN-109惯性导航系统,AN/AWG-20火控系统,AN/ASK-6大气数据计算机,CP-1075/AYK中央数据计算机等。

航程

C:转场航程3000海里(携带适型油箱与三个副油箱)

E:3100海里(携带适型油箱与三个副油箱)、2400海里(携带副油箱)

实用升限

A/B/C/D: 65,000 ft (19,800 m)

E: 50,000 ft (15,000 m)

爬升率 50,000 ft/min (15,240 m/min)

武器

六个翼下、四个机身外侧、一个机身中线挂点,总可达16,000磅(7,300公斤),武器包括:

航炮:M61A1航炮

导弹:AIM-7“麻雀”空空导弹、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

炸弹:F-15E可挂载美国空军各种航空炸弹,包括自由落体核弹,以及GBU-28 4,500磅(2000公斤)碉堡穿透炸弹[12]

F-16:早期的F-16A主要设备有:APG一66脉冲多普勒雷达,下视距离37—56公里,上视距离46—74公里;AN/ARN—108仪表着陆系统;SKN-2400惯导系统;雷达光电显示设备;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飞行控制计算机等。F—16A装AN/APG—66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进行空战时有四种工作状态,即仰视搜索和跟踪,俯视搜索和跟踪,格斗自动截获目标,自动工作。对于雷达反射面积为5米的目标,APG—66雷达的发现距离,仰视为60—90公里,俯视为46—65公里。对于图—95飞机这样的大型目标,其最大发现距离可达140公里左右。

在空对地工作状态,APG—66雷达有7种工作模式:空对地测距,真实波束地图测绘,扩展的真实波束地图测绘,多普勒波速锐化,信标,图象冻结,对海搜索。而改进型的F—16C采用AN/APG—68火控雷达,这种雷达是由APG—66发展而成的。主要是对三个部件进行了改进,即可编程信号处理机,发射机和低脉冲重复频率组件。据称,APG—68的探测距离比APG—66增大40%。这种雷达具有随要求和武器变化而重编程序、高分辨力地图测绘、超视距目标识别等能力。它能与“响尾蛇”、“麻雀”、AIM—120等空对空导弹配用。在空对空边扫描,边跟踪状态时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

在使用航炮时,可先用前置角计算光学显示和快速热线显示模式。在执行对地任务时,有8种工作状态可选用,即连续计算命中点,连续计算投点,甩投,光电式制导武器投放,扫射,信标,目视地标点和人工方式等。此外,F-16C和F-16A相比,还多了夜间低空导航和瞄准红外吊舱系统,显示装置和计算机也作了改进。

1、电子系统

进攻性系统:AN/APG-66脉冲多谱勒雷达,其最大搜索距离为185公里;AN/AAQ-14“蓝盾”导航吊舱。“铺路彭妮”激光追踪吊舱、“哈姆”瞄准系统吊舱、AN/APX-101敌我识别器。

防御性系统:AN/ALR-56M威胁告警接收机、AN/ALR-69雷达预警系统、AN/ALE-74雷达预警系统(取代ALR-69);AN/ALQ-119电子干扰吊舱、AN/ALQ-131电子干扰吊舱、AN/ALQ-178内部电子干扰系统和AN/ALQ-184电子干扰吊舱;AN/ALE-40、 AN/ALE-47红外诱饵、干扰丝撒布器。

通信系统:AN/ARC-164或AN/ARC-126甚高频电台,KY-58保密话音通信系统

导航系统:LN-93型激光陀螺仪、AN/APN-132雷达高度表,AN/ARN-108仪表着陆系统,AN/ARN-118塔康系统、AN/AAQ-20“探险者”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2、武器装备

F—16飞机装有1门M61A1型6管航炮,备弹515发,可与雷达和计算机配合计算前置角,有效射程1000米左右。F—16A有9个外接点:左右翼尖各1个,左右机翼下各3个,机身腹部1个。翼尖和机翼外测挂架只能挂装“响尾蛇”导弹,翼尖挂架最大承受过载9g,机翼外侧挂架过载限制为5.5g。机翼中挂架可挂装格斗导弹或各种空对地武器,机翼内侧挂架可挂装制导炸弹,核弹和常规炸弹,空对地导弹、子母弹箱和火箭弹或1个1400升的副油箱,这2对挂架的最大承受过载均为5.5g。机身腹部挂架可挂炸弹或1个1135升的副油箱。F—16A的最大载荷为4760公斤(机油),6890公斤(机内减

F-16A的主要武器是空战武器是“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其型号为AIM—9L,还有一种出口型的编号为AIM—9P—3。AIM—9L的最大射程为7公里左右,最大过载26—35g,离轴发射角正负30度,有一定购全向攻击能力,其实战战果较好,AIM—9P—3是由AIM—9或AIM—9J改进而成,其性能不如AIM—9L。和F-16A相比,改进型的F—16C外接点的数量没有变化,但可挂装“麻雀”中距空对空导弹。而更加先进的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现已成为F-16C/D

F-16挂载的各型武器的制式武器,F-16A/B并不能装载。F—16C桂装“蓝盾”短舱后,投放激光制导炸弹时可由本机进行激光照射。新生产的F—16C还可使用空对舰导弹、反雷达导弹、“幼畜”AGM—65空对地导弹等对地攻击武器。

机上配备一门M-61A1 航炮,备弹500发。武器挂点:左右翼端各一个、翼下各三个、机腹一个、计九个挂点。两翼端挂点可带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机腹下挂点可挂1000千克载荷,机翼内侧挂点每个可挂1587千克载荷,中翼挂点每个可挂1134千克;两个外翼挂点和两翼端挂点每个可挂113千克。可以携带的武器包括:AIM-9“响尾蛇”(2枚)、AIM-120导弹(最多6枚),AGM-65“小牛”空对地导弹(2枚)、AGM-88“哈姆”高速反雷达导弹(2枚)、 Mk-82(6枚)、Mk-84(2枚)、CBU-87(4枚)、CBU-89(4枚)、CBU-97(4枚)、CBU-103(4枚)、GBU-10(2枚)、GBU-12(6枚)、GBU-31(4枚)。

B2:B-2轰炸机细分为三种型号。

“布洛克10”型,最多能携带16枚B-83型核炸弹和16枚MK84型常规炸弹,巡航速度0. 8马赫,升限19240米,航程11675公里,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则航程超过18500公里;

“布洛克20”型,最多能携带16枚B-61核炸弹,有携带防空区外对地攻击导弹的能力,还可携带36枚集束炸弹及16枚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制导的炸弹,并具有某些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

“布洛克30”型,最多能携带80枚MK80炸弹、36枚M117炸弹、80枚MK62炸弹、16枚联合正面攻击炸弹,还可携带8枚防空区外攻击导弹,具有全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

武器装备

两个武器舱可装波音公司的旋转导弹发射架,总共可带16枚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或16枚B61/B83核炸弹、80枚227千克的Mk82炸弹、16枚联合直接攻击武器、16枚908千克的Mk84炸弹、36枚M117、36枚CBU-87/89/97/98集束炸弹等。

尺寸数据 机长21.03米,机高5.18米,翼展52.43米,机翼后掠角33度。

重量及载荷 空重45360-4990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22680千克,最大机内燃油量81650-9072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5263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68433千克。

性能数据 进场速度259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5240米,航程(空中加油一次)大于18530千米,作战航程(带8枚近距攻击导弹,8枚B83炸弹,武器重16919千克),(高-高-高)11667千米,(高-低-高)8149千米,作战航程(带8枚近距攻击导弹,8枚B61炸弹,武器重10886千克,起飞重量162386千克),(高-高-高)12223千米,(高-低-高)8334千米

基本数据

隐身B—2A轰炸机乘员两人,机身长21.03米,高5.18米,翼展为52.43米,最大载弹量22680公斤。机上装有4台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出产的F118—GE—110型无加力涡扇发动机。飞机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231公里,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530公里。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B—2A集各种高精尖技术于一体,更因隐身性能出众,被行家们誉为“本世纪军用航空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据报道,B—52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为1000平方米,米格—29为25平方米,B—lB为不足l平方米,而B—2A只有不到0.1平方米,仅仅相当于天空中的一只飞鸟的雷达反射截面,这就使一般雷达很难发现它。那么,这种隐身之术从何而来呢?

B—2的隐身性能首先来自它的外形。 B—2A的整体外形光滑圆顺,毫无“折皱”,不易反射雷达波。驾驶舱呈圆弧状,照射到这里的雷达波会绕舱体外形“爬行”,而不会被反射回去。密封式玻璃舱罩呈一个斜面,而且所有玻璃在制造时掺有金属粉末,使雷达波无法穿透舱体,造成漫反射。机翼后掠33度,使从上、下方向入射的雷达波无法反射或折射回雷达所在方向。机翼前缘的包覆物后部,有不规则的蜂巢式空穴,可以吸收雷达波。机翼后半部两个W型,可使来自飞机后方的探测雷达波无法反射回去。而且B—2A无垂直尾翼,这就大大减少了飞机整体的雷达反射截面。机体下方没有设置武器舱或武器挂架,连发动机舱和起落架舱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机翼之下,从而避免了雷达波的反射。B—2飞机的整个机身,除主梁和发动机机舱使用的是钛复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纤维和石墨等复合材料构成,不易反射雷达波。并且,这些不同的复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铆钉拼合,而是经高压压铸而成。另外,机翼的前缘还全部包覆上了一层特制的吸波材料(RAM)。位于机翼前部、内装雷达扫瞄天线阵列的两个方形突出部件,也采用了特殊的吸波材料。此外,B—2A的整个机体都喷涂上了特制的吸波油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敌方探测雷达的回波。

为了隐身的需要,B—2A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口被放置到了机翼的上方,呈S状,可让入射进来的探测雷达彼经多次折射后,自然衰减,无法反射回去。发动机的喷嘴则深置于机翼之内,也成蜂巢状,使雷达波能进不能出。此外,发动机构件内还装有气流混合器,它能将流经机翼表面的冷空气导入发动机中,持续降低发动机室外层的温度。喷嘴部分呈宽扁状,使人在飞机的后方无法看到喷口。特别是由于采用了喷口温度调节技术,喷嘴部分的红外暴露信号大为减少,飞机的隐身性能大为增强。

机载系统

主要机载设备 休斯公司的AN/APQ-181低可截获性J波段攻击雷达(具有地形跟随着回避等21种使用模态),带GPS辅助功能的瞄准系统,TCN-250塔康系统,VIR-130A自动着陆系统,AN/APR-50雷达告警接收机以及ZSR-63防御辅助设备等。B—2A飞机上有许多先进的机载电子系统,如侦测、导航、瞄准、电子对抗等系统,它们各司其职,功能不凡。就侦测雷达系统而言,它对飞机通常起到“眼睛”的作用。B—2A上使用的是AN/APQ—181型雷达,为休斯公司制造,具有频谱较窄,信号不易被敌截收的优点。这种电子扫瞄式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内有2片雷达天线阵列,特点是不需外加旋转或摇摆式天线,只通过信号阵位的改变和组合,就可对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进行扫瞄。它的工作频率在12—18GHZ,旁波瓣极小,抗电子干扰的能力很强。工作模式共有21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径雷达模式。前者主要用于扫瞄陆地地貌,可清晰地获取161公里距离内地表的雷达扫瞄图像,供飞机对地面目标轰炸时使用;后者则主要用于识别和捕捉海上目标,最远有效距离可达128公里。另外,这些工作模式还可让B—2A轰炸机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规避技术,使其能贴地低空突入敌方空域去执行轰炸任务。

B—2A上还配有先进的NSS导航系统。该系统内安装有两种导航设备,一种是惯性导航单元,一种是NAS—27型天文导航单元。它们可分别为B—2A提供先进的自动导航和最常用的星座对位导航方式,双重确保飞行安全。

机上的目标瞄准系统采用的是全球定位辅助瞄准系统,它可将选定的目标锁定并放大4倍,极大地方便了机组人员对目标的识别和瞄准,从而大大提高了炸弹的命中精度。据美方透露,借助这种定位辅助瞄准系统,炸弹击中目标的误差通常小于6米。

B—2A还带有型号为APQ—50型的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既可为飞机提供雷达预警,又能迅速侦悉敌方雷达所处的方位坐标。飞机上的ZSR—62型主动式电子对抗系统能够快速、主动地对敌进行干扰和压制。

飞机上还有一些其它电子系统,比如,通信管理系统和驾驶舱内的各种显示系统,它们能够将所有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及图像汇合并显示出来,供机组人员判断处理情况、与地面相关部门联络时使用。两名机组成员的座位前面,各设有4个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显示屏,使情况显示一目了然。

载弹能力

B—2A轰炸机能携带16枚AGM—129型巡航导弹,也可携带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弹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弹,使用新型的TSSM远程攻击时携弹量为16枚。当使核武器时,可携带16枚B63型核炸弹。此外,AGM—129型巡航导弹也可装载核弹头。

美国空军曾根据海湾战争的实战情况,对B—2A的轰炸能力做过推算。以美军对伊拉克目标执行轰炸任务时常用的“攻击特遣队”为例,它通常由16架携带精确制导炸弹的攻击机、16架护航的战斗机、4架伴随电子干扰机、8架用于压制地面防空炮火的对地攻击机和7架KC—135加油机编成。这49架飞机的轰炸效果,用8架F—117A加上2架KC—135加油机就可达到。如果换用B—2A,从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起飞,无需空中加油,仅要2架飞机、4名机组人员即可。

未来,随着美军联合直接攻击武器系统逐步装备部队,B—2A飞机可能也将携带这一武器。那时,B—2A只需从远距离上发射这种武器后,就可返航,或执行下一项任务,因为JDAM武器自身带最后的炸机在美国,B—2似乎永远是传媒关注的焦点。曾几何时,记者们对它大肆宣扬,冠之以“终极武器”的美名;近年来又对其口诛笔伐,称之为“昂贵的高技术玩具”。然而,不论是好是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B—2A虽好,但价格不菲。

1978年,当制造厂商赢得研制B—2的合同时,生产132架飞机的报价是366亿美元。到了1984年,厂家总报价抬至425亿美元,这迫使美国空军不得不减少定购数量。1987年,美国空军决定只购买75架,但仍将要付出350亿美元的款项。

1993年,当美国国会确定只采购20架B—2A时,空军预付的研制费和厂家的开工制造费已高达444亿美元。如此一来,即使扣除研制费用,每架飞机的造价也合8.4亿美元之巨。1995年,根据最后的合同规定,厂家以每年3架的生产速度制造出20架B—2A,每架飞机约合6亿美元。即使如此,如果加上研制费用,购买一架B—2A的费用将超过20亿美元!

使B—2费用昂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护保养上的困难。几年前,B—2A刚刚装备部队时,养护任务基本上都是由各大公司的技术人员完成的,每飞行小时的维护时间,为132小时。每次飞行任务完成后,高速气流都会对机体表层造成磨损。为了确保飞机的隐身性能不致下降,每次飞行后,技术人员都要用一种类似喷漆的方法对B—2A表层的雷达吸波材料进行整修,而新喷的吸波材料只有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才能干燥固化。由于缺乏充足的配件和完善的维护设备,B—2A一直无法在海外基地部署,这对于以全球部署作战的美国军队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忍受的缺憾。尽管B—2A装备部队以来,美军曾多次在海外使用武力,但B—2A一直没有出现在战场。

高昂的造价、复杂的维护和保养使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对之发生兴趣。 即使美国, B—2的生产线也已经关闭,为B—2提供配件的4000余家供应商中的90%也已将生产线改作它用;就连装备B—2的美国空军第509轰炸机联队的指挥官托马斯?戈士林准将也不得不承认:在未来20年内不会再有B—3或B—4。或许30年后,人们才会发现,B—2只是轰炸机发展史上灿烂的一抹余晖。

动力装置

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18-GE-100无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84.5千牛(8620公斤),进气道为S形,V形尾喷管在机翼后缘的上部,这均是为隐身而采取的特殊构形。

成对地装在武器舱的外侧与机翼结构之间,氯氟硫酸被喷混在尾气中,以消除发动机的目视尾迹。

实战表现

B-2自服役以后参加了三次战争。1999年3月24日,2架B-2从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经过30小时连续飞行、两次空中加油后,向南联盟的目标投放了32枚908公斤联合直接攻击,这是B-2轰炸机的首次参加实战。在整个科索沃战争中,6架B-2共飞行了45个架次,对南联盟的重要目标投放了656枚联合直接攻击,B-2的飞行出动不到战争中飞机总出动量的1%,投弹量却达到总投弹量的11%。摧毁了近南联盟近33%的目标。

在阿富汗战争中,在战争的头3天里,共6架B-2从本土起飞,经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对阿富汗实施空袭后再到迪岛降落,创造了连续作战飞行44小时新纪录,并投掷了96枚联合直接攻击。

在伊拉克战争中,B-2型机共出动49架次。其中,27架次以本土怀特曼为起降基地,飞越大西洋航线,实施远程奔袭,飞行时间约35小时。另外22架次是以一个前沿基地为起降基地,对伊拉克的指挥、控制、通信等设施进行了精确的打击。

B-1B:主要职能:远程多用途重型轰炸机。机长44.5米,翼展41.8米,机高10.4米;主轮距4.42米,前主轮距17.53米;空重86183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14650千克;突防时(500英尺)速度为0.92马赫,5万英尺时速度为1.25马赫;载弹量(内部)34050千克,(外部)26786千克,最大燃油量88450千克;航程未加油时7455英里,正常载弹时为3444英里;实用升限为6万英尺(18000米);起飞滑跑距离2530米。B-1B的机组由正、副飞行员、自卫系统操作手、攻击系统操作手四人组成。

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2.83马赫。这是米格-31创造的。

米格31是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串列双座全天侯重型截击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31,英语:Mikoyan MiG-31,北约代号“捕狐犬”,猎狐犬 Foxhound)。

该机是全世界起飞重量最大、飞行速度最快的作战机型,由米格-25战斗机发展而来,故该机气动外形与米格-25战斗机很相近,采用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具备独一无二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单机最大推力14600公斤,高空(18300米)最大飞行速度2.83马赫,巡航速度1.63马赫,作战半径15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46200公斤,实用升限24000米,最大续航时间3.6小时,一次空中加油6-7小时。1976年以前开始研制,1983年进入服役。

国际上飞行时速最快的战斗机是什么,时速多少

至1941年底,英驻亚历山大港的地中海舰队和驻马耳他岛的K编队都受到很大损失,而且所损伤的军舰一时得不到补充。这时,英海军在地中海已没有航空母舰,而德军则向西西里岛增派了大量飞机,加紧空袭马耳他岛,并严密封锁了通往该岛的海上交通线,使守岛英军濒于弹尽粮绝的困难境地。但到1942年3月,情况有所变化。英海军派遣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和“鹰”号进抵直布罗陀。接着,约30架“喷火”式战斗机进驻马耳他岛,从而加强了英军在地中海的航空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英海军试图组织一次新的补给行动,以支援马耳他岛。

3月20日,英海军派遣一支由4艘运输船,1艘防空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为护航运输队,从亚历山大港出发,前往马耳他岛。为该护航运输队送行海上掩护任务的,是维安海军少将率随的3艘巡洋舰及4艘驱逐舰,为了保障护航运输队为航渡安全,英驱逐舰第5区舰队也从亚历山大港出发,到图卜鲁克附近海域遂行反潜任务。还有6艘英潜艇配置在塔兰托与墨西拿附近海域,以保护护航送输队的侧翼安全。此外,驻马耳他岛的“曙光女神”号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于3月21日晚出海,前去接应来自亚历山大港的护航运输队。北非战场上的英第8集团军于3月21日午前发起攻击,以便牵制德、意航空兵,使其不能出海侦察和袭击英舰船。

英国护航运输队从亚历山大港起航的第二天,驻在布罗陀的英海军H编队从直布罗陀港出航,将“喷火”式战斗机从海上送往马耳他岛。

3月21日午后,活动在地中海东部的意潜艇“普拉廷诺”号和“昂尼切”号发现了以“埃及女王”号为核心的英舰群,并发出了报告。意海军总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巡洋舰第3分队及4艘驱逐舰从墨西拿港出击,并令战列舰“利托里奥”号及4艘驱逐舰从塔兰托出发,以期在海上截击英护航运输队。意海上兵力的总指挥官是伊亚金诺海军上将,旗舰是“利托里奥”号战列舰。

意大利塔兰托舰群出港后不久,一艘在该港以南海域进行监视的英潜艇发现了这一舰群,并向己方发出通报。英护航运输队根据潜艇的报告,将其航线略略向南改动,以便避开意舰队或推迟接触。

3月22日上午,德、意空军不顾恶劣的天候和远离基地的不利条件,对护航运输队进行了袭击,但战果甚微。22日14时,由伊亚金诺海军上将率领的意舰队,在锡尔特湾北面海域发现了英护航运输队,15时30分开始进行炮战。当时,意舰队在火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英护航运输队指挥官首先令运输船向南规避,而派驱逐舰在运输船与意舰队之间机动作战,施放烟幕,以掩护其他舰船。另有数艘英驱逐舰冒着猛烈的炮火抵近意舰,并发射鱼雷,但无一命中,而驱逐舰却被意巡洋舰击伤。天黑后,意舰不敢夜战,便向北撤出战斗。这次海战的结果是,意舰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而英舰船损失却根严重。英巡洋舰“埃及女王”号被意驱逐舰“哈伏克”号击伤。英驱逐舰“罗马军团”号、“捕鲸叉”号和“灵活”号受到重创,“金斯敦”号被击中起火。

此外,英巡洋舰“尤里亚勒斯”号、“曙光女神”号也受轻伤。4艘运输船虽在海战时无一沉没,但后来遭到了德国航空兵的袭击。由于海战延误了英护航运输队驶抵马耳他岛的时间,运输船未能按预定时间到达目的港。因此,第二天拂晓,德机在马耳他岛以南海域袭击了英运输船。结果,运输船“克兰肯伯耳”号被击沉,“布雷坎郡”号被重创搁浅。随后,英驱逐舰“萨思沃耳德”号赶去救援时又触雷沉没。

待德国第2航空军于24日和25日猛烈袭击马耳他岛时,运输船“布雷坎郡”号、“庞帕斯”号和“塔腊博特”号也被炸沉。据英方报告称,原运往马耳他岛的2.6万吨补给品中,只有5000吨卸载到岸上。由于这次海战发生在锡尔特湾以北约120海里之处,所以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

黑鸟 是不是全世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

NASA的X-43A研究机在05年11月份创造的M9.6(10809.6公里/小时)的最高飞行速度。它成为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以空气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飞机。在x-43之前保持飞行速度纪录的是美国的SR-71黑鸟侦察机速度为M3.2 1964年创造 其实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分为许多种,分为绝对速度纪录和不同距离的闭合航线速度纪录(例如25公里、100公里、500公里、1000公里)等等。绝对速度指的是飞机瞬时最大速度,闭合航线速度纪录指的是在闭合航线内的平均速度。在X-43A之前SR-71和MIG25都曾经多次刷新速度纪录,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对抗在这里也体现出来,经常是美国人刚打破纪录,苏联人几天以后就再次刷新,60年代飞行速度纪录是黑鸟和狐蝠的天下,后来随着战斗机不再追求极限高空高速性能,飞行速度纪录就一直被保持下来直到X-43A出现

有人驾驶战斗机最高时速是多少

SR71 黑鸟属于侦察机。而且不是飞的最快的侦察机。目前最快的要数美军的“曙光女神”.在截击机中目前 飞行最快的也不是米格系列。而是美军的YF12 。飞行速度最高可以达到 3.5马赫。可惜的是只用于实验不久。即下马。引用一下 信息:1965年决定由洛克希德生产93架F-12B量产型,国会也同意拨款9千万美金进行这项计划。可是国防部长麦克玛拉以越战需要的军费和没有必要另外生产一种型的拦截机为理由,终止F-12B的生产计划。不过YF-12A仍在后续几年担任许多高速飞行试验的任务。1969年两架YF-12转交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达顿试验中心,以进行更多的高速飞行验证,不过1971年其中一架YF-12于飞行中发生燃料线路故障引发火灾,两位飞行员不得不跳伞。剩下的一架YF-12A于1979年转交给美国空军博物馆作为永久展示.YF-12战斗机是美国空军根据A-12侦察机所发展的三马赫拦截机,也是美国唯一成功试飞验证过的三马赫拦截机。 从严格意义上讲最快的战斗机要算 F22了。严格意义上MIG25 31 F108 都属于截击机范畴了。

米格-25“狐蝠”(Mig-25 Foxbat)是唯一鈡能够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的战斗机.(其实米格-25也是为对付SR-71而开发的),虽然现今的第四代战机已不追求高马赫能力,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米格-25战斗机还是凭藉其轻易超越3.5马赫性能成为世界上的最高时速战斗机

作为其追踪对象的美制SR-71黑鸟式侦察机是美国空军最快战略侦察机 ,极速:Mach 3.35

传说中的“曙光女神”侦察机达到6马赫,但美国没有承认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