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理解-心主神明脑主元神

你好

你问的心脏比喻什么

心 、生理功能:

1.1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具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心主血脉的条件:心的阳气充沛(心为阳脏主阳气)、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行血、生血。

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心主神志的(医学)含义: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神的物质基础:精气。形 ? 神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①任物作用:接受、处理、反映信息。(意识、思维、情志。)

②主宰作用:五脏六腑之大主。

2。中医学的神志学说

① 心主神明说:心为生之本、神之舍。

② 脑主神明说:脑为元神之府(精神之府),精细明察,审视判断。脑为生命主宰,脑不可伤。脑为思维器官,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

③ 五脏藏神说:五神为神、魂、魄、意、志的统称,为五脏所藏。故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

3.心的生理特性

① 心为阳脏主阳气,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② 心与夏季相通应,心与夏同属五行之火,气化相通。

4.心包络:心脏外的包膜,作用于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这样的总结,心脏用一个国家比喻,可以说是相当于中央人大。

人脚底有个“强心穴”,每天坚持按一按,益气活血,心脏添动力!

第二节 中医对脑心同治的认识

一、中医对心与脑生理关系的认识

(一)心主神明

藏象学说认为,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活动中,神志活动由“心”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心具有主神志的功能。所谓神,即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不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出人能够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故《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在五脏整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是人体的调控中枢。《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意指心除主神明外,尚且具有主血脉的功能。“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心在人体活动中主神志和主血脉,而且两者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才有了主神志的功能。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出现异常,也会带来主神志的功能改变。

(二)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语出《本草纲目·二十四卷》“辛夷”条下。李时珍最早明确提出脑与神志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其功不可没。脑居颅内,为髓之海。《灵枢·海论篇》谓:“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从其解剖位置上看,上至于天灵盖,下至于风府穴,藏于颅腔内。脑的生理功能主要与人体某些运动及头部某些器官功能有关。清·汪昂在《本草备案》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王清任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医林改错》中记载:“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计之清者,化而为髓,有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从而把忆、听、视、嗅、言等均归为脑的生理功能。近代学者还提出:“脑为奇恒之府,其功能为藏髓,主领肢体”。以上均表明,祖国传统医学对脑的生理功能已有了科学的认识。

(三)心脑共主神明

近代中医学家结合医学发展,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心脑共主神明。何廉臣认为:“盖以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主神明,所得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张锡纯则提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相成”,认为神明有“元神”、“识神”之分,“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亦有体用之别,“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神志活动的产生是由脑而达于心,由心而发露于外”。“盖脑中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人欲用其神明,则自脑达心,不用其神明,则仍由心归脑”。“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神明往来于心脑之路,脑为统帅,心气上入于脑,心脑神明贯通,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意识思维并支配其相应行为。因心脑共为神明之府,又有血脉相通,故“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脑之神明伤,可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可累及于脑。以上论述明确地阐述了心与脑的生理功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中医对心与脑异病同治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本虚标实、久病入络是心脑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入络入血等临床特点,其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均属络脉病变。此两类疾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综合而看,不外乎本虚标实。心肾阳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肾之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具有温煦、鼓动心阳的作用,而心之阳气则为血液运行之动力,能够推动、温煦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若患者年老久病,肾元亏虚,肾阳不足,无力温养心之阳气,心阳心气不振,血脉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必将影响血运,最终致络脉瘀阻,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势必迟缓乃至瘀阻”,形成络病。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津液运化输布失常,进而内声痰浊,痰瘀久留,互结而阻于络脉,使病情更加复杂。心肾阳虚,痰浊瘀血阻滞心络,痹遏胸阳,心失所养,发为胸痹、心悸,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肾阳亏虚,脑失温养;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兼之瘀血阻络,脑络不畅,清窍失养,则出现眩晕、耳鸣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故久病入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终病理转归,而因虚致实,痰瘀互结,络脉瘀阻则是该两类疾病共同的发病机制,其实质是虚、瘀、痰并存,其中络虚是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始动因素,并由此导致络病经久难愈,渐成痼疾。病久入络,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更是疾病的一种演变规律,包含有具体的病邪、病性、病位等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它表明多种病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存在络脉病变,此即是多种疾病的基础病变和发展总趋势之一,也是许多疑难疾病在“入络”阶段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由此为脑心同治提供了可能。

作为一身的“主宰”,是人体精神的“百神之会”,究竟有什么作用

中医里面,按摩人体穴位被视为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能疏通经络、通达气血、调整阴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神穴”来缓解症状。

测心功能:极泉穴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慌、胸痛,但出现这些症状,不代表就是心脏病,也可能是神经功能调节失衡所引起的。另外,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时也会出现胸闷、心慌,但需要注意的是,非心脏器质变引起的胸闷、心慌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休息后可能就会好转,而心脏病患者活动量大时会加重不适。

建议,出现该症状的人应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断,以明确是否有心脏病变。平时也可以通过按压穴位简单测试自己的心功能。

穴位选择: 极泉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它不仅可以调节心律,治疗两肋疼痛,还是检测心血管 健康 的要穴。

按摩手法: 用拇指点按极泉,点按时会触及很多“小筋”,并产生向手指传导麻痒感。若麻感明显,说明心经通畅,心血管功能正常;若点按时只痛不麻,证明心血管有淤阻;若不痛也不麻,说明心血管系统可能供血不足。

强劲心脏:公孙穴

公孙穴,就像皇帝一样可以指挥四方,通过按揉公孙穴就可以调动全身,所以按揉这个地方可以缓解疲劳,对五脏皆有调节作用。

心脏不好常按揉公孙穴,可有健脾生血的功能,调节气血盛衰,益气活血,使原本气血不足的心脏气血充足。

穴位选择: 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 1 跖趾关节)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按摩手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公孙穴,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5分钟,每日按摩 2 次。

心绞痛:神门穴

心绞痛患者在从事大量体力活动时,可能会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穴位按摩能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

穴位选择: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 将拇指或食指指峰(避免用指甲用力掐按皮肤)放于穴位上,先揉后按,以向下按压为主,左右交替进行。力度由轻至重,以使其穴位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效应为宜。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按摩2~3分钟。该方法适合冠心病患者日常保健或心绞痛发作时进行。

如果心绞痛发作时胸痛程度重,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建议立即含服、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若胸痛持续不缓解,应马上就医。

失眠:神阙穴

穴位选择: 神阙穴,即肚脐位置。

按摩方法: 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 5~7 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并可缓解便秘。

脑作为人体最精细的仪器,藏在我们的头部,却处在我们人体最高的部位,被称为“元神之府”,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的地方,甚至在一些导引术上,被称为昆仑、天谷,我们都知道,大脑的作用格外重要,身为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掌控着我们的精神意识,主宰生命规律的一切活动,但是它的功能比你想象中更加的强大。

在中医学里,脑被称为髓海,脑是我们体内精髓汇集而成的,跟我们全身的精微物质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中说,我们全身的精髓,都归属于脑。脑作为人体的奇恒之腑之一,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储藏着人体的阴精。

头是我们体内所有阳气汇集的地方,作为我们一身的“主宰”,也是清窍所在的地方,人体内的经脉气血都会汇集在头部,所以说头是“诸阳之会”。脑作为人身体的大主,所有的经脉脏腑,都听从它的指令,我们平时的感觉运动,记忆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应对反应,都受到大脑的“掌控”。

1.主宰生命活动

脑可以主宰生命的活动,作为生命的枢纽机器,主宰着我们生命的一切运动。在中医上认为,元神的控制受到大脑的掌控,元神藏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其实主要是因为,水谷津液化生为精,精髓化成脑髓,脑髓化生成我们所说的元神。元神完好存在,则我们的生命活动不受到影响,元神不存在,人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亡。所以李时珍说,脑作为元神之府,不可以受到损伤,如果大脑受损,我们的生命活动也会受到威胁。

2.主精神意识

脑掌控精神意识活动,人的精神意识,包括思维的转变和情志活动等,对外的事物做出客观的反应。中医认为,心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器官,但是也认识到,我们对记忆的认识不只是在心脏,而更多的是在我们的头脑,所以说,脑中藏有元神,心脏含有识神。正如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所说,“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

脑“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具有精神、意识、思维等功能。脑主精神活动正常,则我们的精神饱满,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否则,就是精神意识出现了问题。

3.主感觉运动

我们的眼鼻口耳都在头面,所以我们的视觉、听觉、语言,都和大脑存在重要的联系。脑为元神之府,统领我们的四肢,与肢体的运动紧密相关,脑髓充盛,则我们的肢体轻健有力,否则功能异常,无论是虚实,都会表现出听觉的障碍、看东西不清楚、感觉异样、运动失常等。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来源于网络。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