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身体-太空人体试验
人类在太空生活中要面临一些问题,人体要发生很多变化,让我我们来看一看有些什么: 人类适应力的限度 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如安底斯山脉和我国西藏地区的山脉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这里的居民已经习惯呼吸含氧量低的稀薄空气。据研究,当地居民每1立方毫米血液中含红血球只有50~100万个(平原地区居民为450~500万),每100毫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5克,这是长期适应低氧环境的结果。但人的适应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就会亡,如从平地骤然快速升入6000米的高空,那里只有0.5个大气压,超过这个限度就有意识丧失、休克等生命危险,当达到9000米高度时,停留在1分30 秒,意识就会完全丧失。因此,喷气式战斗机驾驶员一定要戴氧气罩。但仅有氧气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气压。因为氧气只有通过肺泡膜才能溶解到血液中,送往全身,而通过肺泡膜必须有一定气压才能实现,否则身体血液及组织中仍然缺氧。 在7500米以上的高空,气压只有280mmHg(毫米水银柱),会出现各种减压症,比如腹腔内气体膨胀,引起腹痛甚至休克,神志不清,接着气体在组织内发生气化膨胀,造成关节和神经麻痹;当高度达到12000米以上时,即使吸入100%的纯氧,肺泡里的氧分压也低于60mmHg;到 19000米时,气压只有47mmHg,虽然吸入纯氧,但因为肺泡内已经充满饱和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因此氧气不能被吸入肺泡,人必然会。当气压降到47mmHg以下时,处于37℃的饱和水蒸气压与体温37℃的体内饱和水蒸气压相等,体液就会沸腾起来。我们知道人体重量的70%是水分,如果这些水分全部沸腾蒸气,人就会以破裂而告终。 太空的环境比这还要恶劣得多。首先是没有空气,人呆几秒钟就会去,加之气压为零,人就像上述所说的那样会变成破气球;其次是温度高,白天最高温度达130℃,夜间最低温度只有零下146℃;此外,宇宙间到处充满了致量的紫外线和宇宙线,一瞬间就可以的基因和细胞。 太空晕动症 人在太空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失重状态下出现的第一位问题就是太空晕动症,每两名宇航员中就有一人患此症,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像晕船一样。因此首先要对宇航员进行旋晕适应能力的检查,这种检查绝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在地面上即使经过严格训练,被认为是完全不会旋晕的宇航员,当他在太空“飘”起来时,立刻就会发生晕动病。因此,学者们认为这种太空晕动症与晕车晕船的机制有所不同。 目前乘车船晕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比较有根据的是感觉紊乱学说。概括来说就是人姿势要靠大脑综合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以及由眼睛、皮肤、肌肉、关节而来的信处来保持,其中前庭器官中的平衡砂最重要,而在失重状态下,原来能够达到重力的平衡砂出现异常,因而与位置有关的信息便不能在大脑进行综合,所以引起紊乱。而晕车晕船则是与前庭器官内三个不同方向的半规管异常有关。 太空晕动症不是什么重病,五天后身体适应了症状就会消失,但它对人体会不会引起不可逆的损害,目前还不很清楚。也就是说,关于人类在太空长期停留的医学和生理学方面的资料几乎还没有。 心血管系统也有变化 目前学者们对失重状态下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机能低下问题比较感兴趣。在失重时物体没有重量,身体内的血液及其它体液就会涌向头部和胸部,与在地面时相比增加了2升,结果宇航员的头、颈部明显肿胀,心脏的搏出量也增加,疲劳过度、很快就会心力衰竭。但也有人认为,由于血液涌向上部,心脏体积将缩小 10%,并且到达地面后一年才能复原。 除此以外,宇航员血液中的红血球将减少15%,这种减少的高峰大概持续40天,之后缓解,3 个月恢复正常,因而这种变化还属于对宇宙空间的适应性。但另外还有一类不属于适应性的范畴,其中最危险的就是体内钙的减少。 钙不断地在减少 钙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进入太空后的第一个月失去6克钙,相当于体内总钙量的0.5%,如果这样持续地丢下去而得不到补充,那么8~9个月后再用任何方法补钙都无济于事。假若持续15个月缺钙,就会有生命危险。此外肌肉退化也是问题。 缺钙的原因目前认为是与激素有关。人体在异常情况下有一种保持平衡的反应,称为“内环境稳定”,而在失重情况下,正如前面谈到的体液分布平衡失常,因而“内环境稳定”受到破坏,其结果必然造成激素分泌异常,因而“内环境稳定”受到破坏,其结果必然造成激素分泌异常,以及钙、钠等电解质发生紊乱,从而引起全身各部分连锁反应,发生异常。目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测定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只要分析呼出的气体成分变化就可以精确地了解体内呼吸、循环、代谢、体温等多方面的变化。这种设备轻便,约20公 斤,适合在宇宙空间携带。 有可能产生新人类? 上面主要谈的是宇宙空间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下面谈谈宇宙对人体的好处。据研究,在宇宙,人的神经知觉和能力都有增强。如宇航员曾从空间捕捉到加勒比海上船的航路并且进行了拍照,但底片上却没有船的痕迹,当时还以为是一时的幻觉,但后来经过调查,在拍摄当时,那个地方确实有船在行驶。据宇航员J·欧文说,他从空间归来后感到头脑变明晰了,感知敏锐,精力也更加充沛了。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E·米切尔为了证实一点,还在宇宙飞船和地球间进行了精神感应(telepathy)试验。 今后人类进出空间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类在空间时脑和思维将发生什么变化,或者说人脑怎样适应空间环境。因为如果设置一个这样的环境:空间狭窄,空间以外一片漆黑并且只用细绳与地球相连,那么人在这样的环境内不可避免就会有孤独、生疏感和恐怖不安的情绪 。 宇宙空间站是一个空间狭窄、约有数十人的微型社会,因此地面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里同样存在,并且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而且这里也没有什么消遣解闷的娱乐场所,因此,人的情绪与在地面有所不同。再一个问题就是应付自动化装置的能力,在宇宙空间站可能到处是自动装置,而人类还不具备与这些自动仪器直接进行“对话”的能力,而当能够圆满地适应宇宙空间各种自动仪器以及无重力的狭窄空间的人也可能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下的空间人了。因此,科学家们推测:占领空间的第一代人在那儿所生育的第二代、第三代,具有与地球上孩子不同的生理特点。首先,直立行走的功能可能会退化,由于形体变了,估计意识也会随之有较大的变化,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新的人种。 阿波罗9号的宇航员R·斯韦卡特曾说过:“环境的多样性对保持物种健全的生命力是必需的,尤其是恶劣和不稳定的环境。而地球上的人类环境是稳定划一的,那么处在这种环境下的物种就会退化,甚至总有一天会因某种原因而绝种。”美国陆续出现热气流致人命的事实 ,就是因为人靠自身能力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了。 因此有人预言,人类定居空间这个恶劣的环境后,将有可能以一种新种的形式顽强地发展下去。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幻想着在太空中建造琼楼玉阁,幻想着在地球外的仙境中生活和居住。在古书中也常有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 那么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到底能否在太空中生活?这个问题从载人航天任务一提出,就成为航天科学家们所追求的最终的目标。众所周知,人类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这种状态是人们在地球上无法体验到的。它对人体的体位感觉和运动都有很大影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由于受地心引力作用可以分得清上下、左右、前后。可是到了太空中这种概念就不存在了。人在空中不会掉下来,要行动就是漂浮状态。太空中无重力,也无上下之分,航天员在舱内不知道自己是站着还是躺着,他们常常忘记了自己手脚所在的位置,尽管心里明白,但他们还是觉得手脚不知去向,他们也时常产生跌入无底深渊的感觉。 因此,要想在太空中生活,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人类适应失重环境。在载人飞行前,科学家们推测重力消失后,人的心血管、骨骼、肌肉、消化、内分泌、神经等系统都会发生严重的障碍,影响到航天员的健康。为保险起见,人类在载人飞行前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失重飞行实验。前苏联和美国曾将小狗、猴子、大白鼠、黑猩猩送入太空,发现失重并非像一些人预料得那样可怕,失重似乎不会对生物造成太大的损伤。于是在1961年4月12日将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送上天,开辟了载人航天的飞行史。 但要想让人适应失重的环境需要有段时间适应。科学家们通过对每次飞行的研究,将人进入太空生理系统的变化分为三个适应阶段:初期反应期、适应形成期、适应巩固期。通过三个阶段的适应后,人们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措施如体育锻炼来增强人体肌能,提高生理系统的适应性。 在太空中,除失重外,还有其它因素如辐射、大气压力变化、多种有害气体也对人体有影响。此外,人类要想在太空中生活还要面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等许多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从前几次人类在太空的飞行中就产生了思乡病、恐惧症、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变化,如果长期在太空,人的心理障碍会更加明显。因此人类最终能否实现在太空中生活这一愿望,还有待于科学家今后飞行的研究结果
参考资料:
1984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在太空不小心暴露肉体会有什么影响?
在太空中不穿宇航员会有什么后果?
我们知道,太空时一个近似真空的存在,在太空中,我们没有了地球的氧气、没有了地球的大气层、没有了地球的磁场,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宇航服,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一旦我们在太空中脱掉宇航员,将肉体暴露在太空中会有什么后果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有人讨论过,并且有人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案例
1959年,一位冒险者从10万英尺高空跳伞时,他发现自己的手套破了。他没有取消任务,而是选择在不通知指挥部的情况下继续执行任务。在100000英尺高空时,大气压力约为海平面的1.3%,因此在这个位置几乎接近真空。虽然冒险者身上的压力服保持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压力,但在90分钟的上升过程中,他的手暴露在极低的压力下,在高空等待12分钟后才跳下,4分钟后又下降。
回来之后,这位冒险者的手肿到正常大小的两倍,非常痛苦,这只手几乎要报废了。当他恢复到正常压力后,肿胀减轻了,随后在几个小时内恢复了使用,但是严重擦伤,几天内都无法恢复。因此,在太空中暴露肉体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后果
在太空中暴露肉体,恰恰与我们所见到的**特效相反,你的皮肤不会破裂,不会像气球一样膨胀,也不会立刻冷冻或烹饪。首先你会在15或20秒后昏倒。你的耳朵会开始流血,因为你的薄耳膜爆裂,你的眼睛会因为毛细血管破裂而变红。
因为是真空,所以不会冻僵。因为除了辐射,没有办法传递热量。但是阳光直射(辐射)会很快把你烤熟。更不用说有害的辐射会在几分钟内把你暴露在外的皮肤上烧伤。最关键的是你会在45到60秒内缺氧亡。
实际上,人类不穿太空服也能在短时间内存活下来。当所有的空气从肺部排出时,首先会感到一阵急促,皮肤会有刺痛感,而且会很冷。空间的真空足以使皮肤下的浅表血管破裂。肠道内气体的迅速膨胀会导致内脏器官破裂,眼睛会冻僵失明。然而,这一切将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你的大脑缺氧会导致你昏厥,四分钟后你就会因缺氧而亡。
美国宇航局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宇航员暴露在真空/试验室这样的空间,30秒内没有出现永久性损伤。但1分钟后情况会很糟糕。
总之,在太空中暴露过久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亡!
宇航员去太空干什么
1984年发生的大事件:
1、 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实验
1984年2月7日,两名美国宇航员,当他们从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中自由飞出后,首次成为两颗人体卫星。这一由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和罗伯特·L·斯图尔特创造的奇迹,是对一种可保证人类在太空中随意工作的装置的试验。麦坎德利斯首次解开系绳在太空行走了170米。
2、中国首次参加国际伤残人运动会
1984年6月17日至29日第3届国际伤残人运动会在美国纽约州纳索县举行。中国首次派出41人的伤残体育代表团参加比赛,有18名截肢运动员和6名盲人运动员参加田径、游泳、乒乓球的比赛。获2枚金牌,13枚银牌,9枚铜牌。有7人共破伤残人世界记录。
3、我国第一条高原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交付使用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45公里。1958年9月开工,1979年9月铺轨到格尔木,以后又展修了 31公里到昆仑山下的南山口车站,1984年7月交付运营。西格段的大部分地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沿线有沙漠、戈壁、草原、沼泽、盐湖、盐渍土等特殊的地质地段,还有350公里的无水区。全线有32公里的铁路建在盐湖上。
4、许海峰为我国赢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许海峰,1957年8月10日生。中国射击运动员。1984年7月30日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慢射金牌。这是我国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他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冠军。
航天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1、考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可以研究人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的反应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经受住飞船起飞、轨道飞行时以及返回大气层时重力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在太空环境中长期生存所必须的条件与设备。
进行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太空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实现长时间的太空航行,以至于实现外星移民,积累经验。
2、进行微重力实验
多年来,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大量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其目的是利用空间独特的微重力条件,在无重力干扰的情况下,研究材料的特性和生产出地面所无法生产的各种材料。
空间材料加工和技术发展,是载人航天发展的必然产物。自载人航天实现以来,航天员在太空研究了微重力条件下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物理规律,生产出许多新材料,同时,还对空间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试验
几十年来,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实验,主要是对生物体物质、能量循环及调节研究的生物圈研究。利用微重力促进生命进程研究及对微重力环境如何影响地球上生物机体的形成、功能与行为研究的重量生物学研究。
对暴露在空间高能环境中的生物体损伤与防护研究的辐射生物学研究。此外,还有生物体组织培养实验,即用于在不能使用整个生物体做试验的情况下,进行各种生理学研究的生物体体外细胞和组织培养。
扩展资料一、选拔条件
1、年龄
美国所选拔的航天员,大多在40—45岁左右,年龄稍大,飞行经验比较丰富,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可以应付得了。但是我们国家选25—35岁,主要是取了美、苏双方优点的做法,综合起来感觉到比较合适。
因为航天员从入选以后到开始训练,要起码经过4年以上。从我们的岁数来看,最大的是35岁,如果经过四年,就变成了39到40岁。这样的情况,还刚好是他在最佳的飞行年龄段。所以,即使训练后不能马上执行任务,他也还会有五年多的飞行寿命。
2、身高
我们要求的身高是1.6米到1.72米。航天员的身高和他的座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整个飞船舱内几何尺寸是有一定限制的,太高的话不适合。而中国人在这个年龄段里边,1.60至1.72米是最多的人选。所以,可以拓宽选拔面。
身材还和体重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身高要大一点、高一些,体重相对要重一些,体重也是在载人航天里边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身高按照这个标准所选拔出来的人,我们可以想像而知,大部分都是短小精悍。
3、体重
55公斤到70公斤。比较瘦小,是空军歼击机飞行员当中的小矮个。因为体重增加,要占去飞船里边总的重量,发射的时候火箭的推力是一定的,如果增加这个重量,就要少带一些燃料和消耗品,这样就不合算了。
大家知道如果体重增加一公斤,火箭耗费的推力是相当大的,消耗至少增加10万块钱。所以,千方百计在航天员的体重上也要挖掘一定的潜力。
4、性别问题
男性比较多,国外也是这样,但是国外有一些女性航天员,她们大多担负着做实验组织的工作,不是驾驶飞船的。这些人通常称为“任务专家”,不叫航天员驾驶员,也不叫随船工程师。
她们在挑选的标准和训练的时间上,都相对的简单了一些。中国2012年6月中旬,首位女航天员将和其他两名男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
5、职业
航天和航空有一定的联系,都是在空中生活,各个国家都是从空军的战斗机驾驶员里面挑选,中国也不例外。这样的话,有很大的一个好处,他不用再重新熟悉空中飞行的生活。
如果要是一个不会驾驶高性能飞机的驾驶员、飞行员,他要想成为一个航天员,还必须再学一下驾飞机。这样的话,也复杂了一点,耗费的时间也长了一些,成本也会高一些。
因此,从空军歼击机或者是强击机的飞行员当中选拔,这一部分就可以省略了,他们大部分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工作时间三年以上,而且飞行的时间累计都在600个小时以上。所以,他们都具有三种以上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能力。
二、中国航天员
1998年,中国组建了中国航天员大队。2003年,神舟五号把第一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地球轨道时,英文“太空人”也和杨利伟的名字一样,一举成名。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神舟六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带着2名中国“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遨游了5天。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的神舟七号,实现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随着神舟九号顺利升空,刘洋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顺利飞天,王亚平成为第二个飞上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并且担任了一次讲课。
百度百科-太空人
百度百科-中国航天员
百度百科-载人飞船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宇宙飞船进行模拟航天员试验的是几号飞船
摘要:宇航员,或称航天员,全称宇宙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那么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是什么样的?航天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席。航天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1、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
航天员在太空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执行其它的任务。例如,要进行航天器控制的常规操作,维修航天飞机生活舱或工作舱内的仪器、仪表系统,定期向地面通报航天器运行状况和自身的身体状况等;
2、释放卫星和回收卫星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释放卫星或利用航天器上的机械臂将有故障的卫星“抓”回来,进行维修。也许航天飞机有史以来发射的最有名的卫星要算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航天飞机后来曾经三次回到太空为“哈勃”更换部件。在更换部件前,一名航天员必须用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将它捕获,运送到有效载荷舱内。航天员进入有效载荷舱,爬上哈勃太空望远镜,安装新部件。当地面控制人员确信哈勃望远镜运行状态良好后,再由机械臂将它释放回太空。
3、进行科学试验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利用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很多科学实验,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空间生命科学试验-观察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生化变化,探讨其机理和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动物和植物在太空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和变异等。
(2)空间科学的研究-航天员在航天器上可以操作各种观察和测量设备,对地球环境、太阳、月球面、地球磁场、电离层、大气层等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研究,通过载人航天器上的天文望远镜,进一步揭示天体的真实面貌。
(3)对地球进行观察-航天员利用远离地球的有利条件,可对地球表面进行全面的观察、摄影和光谱测定。通过这些工作,收集有关地球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大气层状态、耕地季节变化、世界海洋变化、水生生物状态、沙漠植被作物覆盖、森林的覆盖与储量等信息。
4、太空生产
可以利用太空独特的失重环境,研究、加工和生产在地球上不能生产的、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和新产品。航天员在天上操纵“合金”和“结晶”的电加热炉,制取非常纯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锢和砷化镓,它们的经济价值很高,估计每千克价值可达100万美元。空间制药和生物制品可以大大提高药品的纯度和产量。推测目前能在天上生产的药品多达三四十种。在天上生产药物一个月的产量可相当于地球上同样设备20年的产量。
5、组装太空站
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国际空间站总质量可达400多吨,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这个庞然大物是不可能在地面组装好发射到太空的,它采用的是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组装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落到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员身上。他们必须将组装的部件送上太空,并进行舱外活动,将它们组装起来。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是什么样的
1、睡觉
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觉。到了失重的环境里,人们失去了“上”“下”的参照坐标,脚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觉也就没有了“平躺”一说。由于无论站着、躺着,还是趴着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员睡觉可以飘在太空舱里睡,挂在墙上睡,绑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边睡。
2、进食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夹就要夹准、夹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乱拨拉,以免饭菜飘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
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员生活环境的污染。
3、洗脸和刷牙
最初美国人是用一种特殊的胶姆糖经过在嘴内充分咀嚼来代替刷牙的,苏联的航天员则是用手裹着毛巾在口腔内按摩擦洗来代替刷牙。这两种方法很简单,但口腔中的细菌不易清除。后来发明了密封式吸水法.航天员就可以在太空中较彻底清洁牙齿和口腔了。
航天员使用一种密封式刮胡刀,它可以通过一条密封管同吸尘器联起来,吸尘器能把胡碴吸进废物处理箱中。
太空理发也很不容易,因此无论男女宇航员在上天之前都要把头发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长时间的飞行,头发又会长长,怎么办?宇航员必须发扬团结精神互相帮助,一人理发,一人拿着吸尘器吸走剪下的头发。
4、洗澡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苏联/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都有“洗澡间”。早期的洗澡间实际上是一个不透水的强力尼龙布制成的圆柱型淋浴罩,上连天棚下接地板,顶部有水箱、喷头和加热器。洗澡前航天员要戴好呼吸器,耳塞和护目镜钻进这罩中,待密封后呼吸器与外界相连,就可打开水龙头洗澡了。由于没有重力,水是不会自动从喷头中流下来的,需要给水箱中的水加压,使水流通过喷头喷出来。洗完澡的水要被净化吸附装置收集到废水箱中,经净化后再重复使用。
后来美国科学家对太空浴室进行了改进。把浴室变作一个浴罩,罩内被施以0.8个大气压,浴罩下部装有抽风机,航天员洗澡时打开淋浴龙头和抽风机,上面洒水,下面抽水,这样便有身处地球一样的沐浴效果。虽然水能够净化回收,但太空舱内的储水终究有限,所以美国航天员平时也只是用浸透浴液的海棉擦擦身体。
5、洗手间
太空中的洗手间也是真空的。上厕所,必须坐在精心设计的马桶上。两脚先放进固定的脚套里,腰间用座带绑好,用手扶着手柄。
如果是大便,不是用水冲,而是用一个特别的抽气机,将粪便吸进塑料盒里。每解一次,就会更换一个盒,这些盛着粪便的塑料盒会被弹到太空。如果是小便,也是利用抽气机,将其吸进一个特别形状的杯子里,经过橡皮管灌进地板下的污水池里。
宇航员怎么挑选
航天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它具有工作环境特殊、职业技能高度复杂、飞行任务艰巨等特点。这样的职业,要求航天员不仅具备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里素质,而且对航天环境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压能力,同时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等。因此,世界各航天部门对航天员都进行了精心的选拔。
航天员选拔的具体内容根据航天器的装备、航天任务等确定,一般分为4个方面。
1、基本条件
与飞行员选拔相同,但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要求更高。
2、医学选拔
除沿用飞行员的医学选拔条件外,还在既往史上注意有无隐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在体检中须全面而细致地检查心血管系统、前庭功能和视觉系统等。
3、心理选拔
心里素质选拔是航天员选拔的重要方面,要查明受检者的性格、情绪稳定性、精神状态、与人共事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等。
4、航天特殊环境耐力选拔
在载人航天初期,人们十分重视特殊环境耐力选拔,但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载人航天器内环境的逐步改善,一些特殊环境因素测试,如噪声、振动、温度已经不再作为选拔的主要内容。特殊环境耐力选拔主要进行的是失重适应能力和返回后再适应能力的测试,如前庭功能检查、超重耐力检查、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等。
经过这些项目检查后,医务人员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单项和综合项目的评定,作出总的评价。
航天员容易得的病
1、心理功能障碍
航天员在太空中,引起的不适感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使其产生心理变化。如忧虑、厌烦、抑郁、思念、记忆力衰退、对工作失去兴趣等。
2、心血管疾病
由于失重,人体的血液向头部、胸部充盈增强,头部动脉压升高,头面肿胀,鼻子呼吸也不畅通,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3、太空运动病
类似晕车、晕船。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
4、肌肉萎缩
太空飞行时由于失重,肌肉不再对抗重力的作用,肌肉所做功大大减少,因而出现了肌肉的废用性变化,工作能力下降。
5、骨质疏松
由于失重,骨骼不必再承受人体的重量,加上运动量减少,减轻了对骨骼的刺激,结果使骨骼中的矿物质排出增加,而造成骨质疏松。
中国历届神舟航天员
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着杨利伟升空,他被称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入太空,第一次进行太空飞行任务。
3、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和刘伯明升入太空;本次太空任务中,第一次实现了的太空漫步,让中国成为了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之一。
4、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着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升入太空,启用刘洋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
5、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着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女航天员)升入太空,
6、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东进入天宫二号。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
7、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人体直接暴露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
神舟三号
神舟三号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在科幻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这么可怕的一幕:飞船船体破裂,一位船员在毫无装备的情况下被困在太空舱中,而他却要把舱门打开来驱赶太空舱里面的不速之客。缺少太空服的保护,人直接暴露在真空和接近零气压的环境,是不可能长时间存活的。
但事实上会发生什么呢?你的眼睛会爆出来吗?你的血液也会迅速的沸腾蒸发?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动物实验和对发生在太空和气压舱的事故总结,我们发现,人直接暴露在太空中的结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戏剧性。
暴露在太空中,你首先会注意到的是缺氧,但是你并不会因此马上丧失意识。你的身体会继续利用你血液中的氧气,这大概能维持15秒。如果这个过程中你并没有屏住呼吸的话,你大概可以生存2分钟,而且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但是如果你屏住了呼吸,那你就杯具了。由于大气压的下降会导致你肺里面的气体迅速膨胀,并且把肺部撑破,气体会进入你的循环系统。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暴露在真空环境中,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肺里面的气体全都呼出来。
还有一件你比较无能为力的事,暴露在太空中大约10秒后,你会发现你的皮肤和组织开始出汗。这是在零气压环境,你体内的液体开始蒸发导致的。不过由于人类的皮肤强度足够强,你并不会好像气球那样膨胀破裂。此外如果你被带回到正常气压的环境,你的皮肤和组织也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除非你休克了,不然暴露在太空中并不会影响你的血液循环,因为你的循环系统可以维持足够的血压保证血液的流动。宇航员Jim LeBlanc在1965年的一次空气舱实验中,由于太空服出现漏气,导致他暴露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中。在本次事故中Jim大约保持了14秒的意识,根据他的描述,暴露在真空中舌头上的水分会沸腾,而他在昏迷前最后的感觉就是舌头上在冒泡。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在Jim暴露在真空中约15秒后才发现异常,并及时往空气舱中重新注入空气,Jim也因此获救。
由于缺乏太空服的保护,你会直接暴露在宇宙射线中,这样会导致你严重晒伤,此外你还可能会得减压病。不过,虽然外太空的温度非常低,但你并不会在窒息前被冻僵,因为在缺少对流和传导的情况下热量并不会如此迅速的流失。
如果你最终在太空中,因为缺乏氧气,你的尸体并不会像地球上的普通尸体那样腐烂。如果尸体比较接近热源,那么最终会变成干尸;否则你将会被冻结。如果你是在宇航服内,那么将会尸体会腐烂,直至宇航服内的氧气被耗尽。不管以上哪种法,由于缺少空气,尸体不能被降解,你的尸体都将会保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广袤的宇宙空间漂浮数百万年。
(编译:dalin;via CNET)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