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歌福音-圣歌100首
蓝调(Blues)和节奏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简称R&B)在音乐风格和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简单来说,蓝调源于美国黑人奴隶的民间音乐,而R&B则是在蓝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电子布鲁斯音乐的音乐形式。
1. 起源不同:蓝调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等。而R&B则是在1940年代开始出现的,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电子布鲁斯音乐的音乐形式。
2. 音乐形式不同:蓝调是一种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松散叙事的音乐形式。而R&B则是一种首先非裔美国人艺术家所演奏,并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电子布鲁斯音乐的音乐形式。
3. 特点不同:蓝调配合低音和鼓造成了一种类似行走贝斯的技术,给蓝调带来了其典型的感觉。而R&B不仅吸收了爵士乐里的摇摆节奏和以号为主的编配方式,而且吸收了布鲁斯里普遍使用的回复段与和声结构,声音更加刺耳,节奏更快。
总的来说,蓝调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音乐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和节奏上,而R&B则是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音乐形式,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有其独特的节奏和编曲特点。
约书亚的乐团介绍
这首歌是一首圣歌
标题:相聚在主爱里
版权:词曲:新鲜
关键字:圣歌
歌词信息:
千山万水远隔千里主爱奇妙述说不尽
同蒙天召兄弟姊妹
恩典山上蒙福美地
主变奇妙述说不尽
今天相聚在主教会
十架妙爱团结合一
恩典山上山茶樱花
不分彼此心呀连心
兴旺福音复兴教会
吐蕃并莽万物景美同证神造
主爱联络肢体相顾同证我们
扶植救主同奔天路高举十架
万物真奇大赣江流不
是神心友
荣耀主名
息主的爱永流长
各国的著名民歌有哪些?
约书亚乐团是一个唱圣歌的团体
1999年至今,我们录制了许多张敬拜赞美专辑及流行福音创作专辑。 感谢神,这些作品不止帮助我们教会的音乐事工,也成为许多教会的祝福。神不断地让我们在信心中看见这个团队的方向与使命,也为我们预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使约书亚乐团在各方面都越来越专业。约书亚乐团是属神的团队,我们没什么可夸的,只愿耶稣基督的名在全地被高举!
关于英文歌曲《Amazing Grace (my chains are gone)》
1、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民歌有《梭罗河》、《椰岛之歌》、《莎丽楠蒂》等就是克龙宗歌曲。
2、俄罗斯著名的民歌有《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
3、意大利著名的民歌有《桑塔?露琪亚》、《重归苏莲托》、《我的太阳》、《啊!朋友》
4、南斯拉夫著名的民歌有《深深的海洋》;
5、美国著名的民歌有《老人河》、《念故乡》、《美丽的梦神》、《金发的珍妮》、《噢,苏姗娜》等。
6、加拿大著名的民歌有《红河谷》
7、埃及著名的民歌有《尼罗河畔的歌声》
8、西班牙著名的民歌有《鸽子》
9、日本著名的民歌有《拉网小调》
10、印尼著名的民歌有《 宝贝》
11、巴西著名的民歌有《在路旁》
12、苏联著名的民歌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13、朝鲜著名的民歌有《金达莱》
14、波兰著名的民歌有《波兰舞曲》
15、德国著名的民歌有《小星星》
玛利亚凯莉演唱的一首圣歌的名字?
《Amazing Grace》《Amazing Grace (my chains are gone)》
都是基督教的歌曲 基督徒颂赞上帝
一、《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
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
二、**:奇异的恩典
◎片 名 Amazing Grace
◎年 代 2006
◎国 家 美国/英国
◎语 言 英语
主题曲:《Amazing Grace (my chains are gone)》
演唱 :Chris Tomlin (作词好像也是他 不敢确定)
1972年生于TX州,Grand Saline自小听着乡村音乐长大,并从他父亲那里学会了演奏吉他。9岁开始,他就把Jesus当作了他一生的救主,14岁写了他的第一首颂歌。在90年代初Tomlin进入TAM大学学习medicine,在课余,他却很积极地参加了一个叫做Breakaway的校园内的Bible study group。随着这个组织的不断壮大,Tomlin也终于成为了其中的领袖人物并在集会上演奏他自己的歌曲。2001年,Tomlin发行了他的首张专辑 The Noise We Make 。2002年,Tomlin搬家到TX的Austin,成为了一名牧师,在那里他要经常主持1500人场次的集会。鉴于Tomlin不断扩展的听众群,他2006年发行的专辑取得了Billboard Chirstian榜第一和Billboard 200榜第15名的好成绩,并为他带来了两项格莱美奖提名。即便是在音乐上取得了这样的成绩,Tomlin在面对媒体时也总是强调上天赋予他的任务比他的音乐更重要,他一直都在努力着用音乐来救赎人们的灵魂。
感谢上帝 !
摘抄童年的第一章到第十章
刚回答了一个一样的问题,呵~~~
不知道你说的哪首,下面是她的《Merry
Christmas》,一张圣诞专辑,看看里面有没有你要找的歌。
中文:祝福
发行日:1994/11
发行公司:新力索尼
(Sony)
01
Silent
Night
02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03
O
Holy
Night
04
Christmas
05
Miss
You
Most
At
Christmas
Time
06
Joy
To
The
World
07
Jesus
Born
This
Day
08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
09
Hark!
The
Harold
Angels
Sing
10
Jesus,
Oh
What
a
Wonderful
Child
11
God
Rest
Ye
Merry
Gentlemen
(Bonus
Track)
除了这些我还知道一首〈Fly
Like
A
Bird〉也是福音歌曲
花园里,甲壳虫绕着白桦树嗡嗡地飞;隔壁院子里有个箍桶的工匠在干活儿,附近一个什么地方有人在霍霍地磨刀;花园下面的山沟里,孩子们在密林里吵吵闹闹,诱得人心里发痒,真想出去玩个痛快!黄昏的惆怅渐渐地涌上心头。
突然,外祖父把一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小新书放在手掌上用力一拍,兴致勃勃地叫我: “喂,你过来,调皮鬼!你坐下,你这个高颧骨。你看这个。你念……对了……这个呢?你 念……错了,是……”(外祖父教阿列克谢识字,译者有意把古俄文字母删去不译。译者注) 外婆插进来说: “你老实躺着吧,老爷子……” “你别管,住嘴!我这样正好,不然胡思乱想的,我受不了。来吧,列克谢!” 他用一只滚烫冒汗的胳膊勾着我的脖子,把书端到我鼻子下面,另一只手伸过我的肩膊,用指头点着字母。他身上发出一股醋味、汗味和烤焦的葱味,我几乎透不过气来,而他却兴高采烈,哑着嗓子对着我的耳朵喊叫: “土地!人们!” 这些词在语言里我都知道,但写成斯拉夫字母,跟它们的意思并不一致。“土地”的字母像一条蛆,“动词”的字母像驼背的格里戈里,“我”这个词像外婆和我;可是外祖父有些地方跟所有字母相似。(此处写外祖父教“我”认记字母的字形和读音,而不管单词的意思。译者注)他逼着我长时间地念字母表,有时按顺序问我,有时抽问。他的狂热劲儿感染了我,我也冒汗了,也扯开嗓子喊 。这可把他逗笑了。他又抓胸脯又咳嗽,把手上的书都揉皱了。他哑着嗓子说: “老妈妈,你瞧,他在吊嗓子哩!嗨,阿斯特拉罕的狂小子,你喊什么,干吗要喊?” (“我”是从阿斯特拉罕那里来的,阿斯特拉罕是高尔基父母居住的地方。见本书开头。译者注) “是您在喊嘛……” 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外婆,心里真高兴。外婆用双肘靠着桌子,用拳头支着腮帮,望着我们,低声笑着说: “行了,你们会喊坏嗓子的!……”外祖父友好地对我解释:
“我喊是因为有病,你因为什么?” 他摇晃着汗淋淋的脑袋,对外婆说: “纳塔利娅生前说他记性差,这话不对。感谢上帝,他有马的记性!翘鼻子,你再念!” (纳塔利娅是高尔基的舅妈。译者注) 最后,他像开玩笑似地把我从床上推开: “好了!书你拿去。明天你得把全部字母一个不错地念给我听,这样我赏你五个戈比…… ”我伸手拿书的时候,他又把我拉到身边,忧郁地说: “你母亲抛下你,在这个世上受苦,小外孙啊……”(高尔基三岁了父亲,母亲出走。译者注) 外婆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唉!老爷子,你干吗说这些?……” “我本不想说,但痛苦逼得我……唉!多好一个姑娘,走错了路……”(外祖父很喜欢自己的女儿。译者注) 他猛的一下推开我,说:“去玩吧! 不许上街,就在院子里或者花园里……”
我正是应该去花园哩!我刚来到花园小山上,一些孩子从山沟里开始向我扔石子,我也高兴地回敬他们。
“哞哞来了!”他们叫喊着,远远地看见我就武装起来。“狠狠揍!” 我不知道“哞哞”是什么意思(俄文此处是孩子们自造的拟声词,也许是仿拟“山羊”的叫声。译者注),这外号也并不惹我生气,不过我倒是喜欢一个人打退许多人,也高兴地看到自己百发百中的石子逼得敌人逃进树林。这种战斗不是出于恶意,结局几乎也不令人恼怒。 我学习识字毫不吃力,外公(这一次又用了爱称“外公”。这在《童年》是很少的几次。其他地方都用“外祖父”。译者注)对我越来越关心,打我也越来越少,虽然按我自己的估计,应当比以前打得更勤;因为随着我的成长,我越来越胆大妄为,越来越违犯他的规矩和教导。可是,他只不过骂我几句,用手打我几下罢了。(这老爷子出生苦,是穷苦人中的强者。凭着自己的机灵、辛苦与能力,居然爬到了现在这样的位置,成了有多处房产的染坊老板。译者注) 我心里想,也许他以前白打了我,没有收到效果。有一天,我把想法告诉了他。 他轻轻地捅了一下我的下巴,托起我的头,眨巴着眼睛,拉长腔调说: “什--么?“ 他嘿嘿地笑了,说: “嗨,你好胡说八道!你怎么能估算出应该打你多少次?除了我自己,谁能估算啊?滚开,去你的!” 但他马上又抓住我的肩膊,重又盯了我一眼,问: “你机灵还是老实,嗯?”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那我告诉你:要学机灵,这样会好一些。老实就是愚蠢,你懂吗?绵羊就老实。你记住!去吧,玩去吧……” 很快我就能拼读圣歌识字本了;这种学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吃完晚茶之后,每一次我都得读完一篇圣歌。(看来外祖父多处教高尔基读书。译者注) “字母-人们-字母表-生-活-我们-傻-瓜-傻瓜-福-幸福 ”我一面念,一面在书页上移动着外祖父的教鞭。(原文中有些是古斯拉夫字母。译者注)由于枯燥,我问: “雅科夫舅舅就是有傻福的丈夫吧?” “我给你一巴掌,让你知道谁是又傻又幸福的丈夫!”外祖父气呼呼地哼着鼻子,不过我感觉他生气只是由于习惯,为了尊严。 我这种感觉几乎从来没有错过:一会儿,他就把我的事忘了,叽哩咕噜说: “倒也是!要论玩耍和唱歌,他称得上大卫王;但做事却像押沙龙一样恶毒。编歌、贪嘴、逗乐……样样都会!这种人呀!你念:‘双腿快活地蹦跳’,可是能跳得远吗?这样是跳不远的!”(押沙龙是大卫王的儿子,他刺哥哥,起兵篡夺王位,后兵败身亡。译者注) 我干脆不念了,用心地听着,不时地望着他那阴沉忧虑的面孔。他两只眼睛眯起来,对着我,又经过我的头顶往前看,里边闪着忧郁温暖的亮光。我已经知道,这时外祖父平常那种严酷正在他身上消失。他用细指头咚咚地敲着桌子,染色的指甲一闪一闪的,金**的眉毛在微微颤动。 “外公!”(又是爱称。译者注) “嗯!” “讲个故事吧。” “你念书吧,懒小子!”他嘟噜地说,好像刚醒过来,用手揉着眼睛。“喜欢听笑话故事,不喜欢念圣歌……”可是,我怀疑他自己喜欢笑话故事要胜过圣歌,虽然圣歌他几乎全都能背,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朗读一遍,像助祭在教堂里念祷词本一样。
(关于读书,引文可以到此为止。但下面的引文更有趣。也符合儿童读书时的心里。符合教学法。我记得,中学上历史课时,我们就常请求老师在课堂讲些有关的故事。而且下面的引文对我们了解当时的俄国社会有用。译者插住)
我诚心地求他,越来越变柔和的老人向我让步了。 “那好吧!圣歌永远陪伴你,而我很快就要到上帝那儿受审判了……” 他身子往后一仰,紧贴在古老的安乐椅的毛织靠背上。他仰起头,望着天花板,低声地、沉思地讲起往事,讲起自己的父亲: 有一次,一伙强盗来巴拉罕纳抢劫商人查耶夫,外公的父亲跑到钟楼敲钟报警,强盗们追上了他,用大刀把他砍,扔到钟楼下。 “当时我还很小,没有见到这件事,所以不记得。从法国人来那年我开始记事,那是1812年,我正好满十二岁。(我的父亲也是十二岁开始当学徒。十二岁我小学毕业。一般说,小孩儿六岁开始上学,十二岁小学毕业。也许这里又生理方面的原因。译者注)那时有三十来个法国俘虏被押解到我们巴拉罕纳城。他们一个个又瘦又小,身上穿的比叫化子还差,他们浑身发抖,有的都冻得两只脚站不住了。老百姓想打他们,可是押送的部队不让打。城防军来干预,把老百姓纷纷赶回家了。后来就没啥了,大家都习惯了。这些法国人精明能干,甚至日子还过得相当快乐,时常唱唱歌。贵族老爷们常坐着三驾马车从尼日尼来这儿看俘虏。他们到了以后,有些辱骂法国人,伸着拳头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另外一些跟他们用法语和蔼地交谈,给他们些钱,送给他们各种保暖的东西。还有一个年迈的老爷双手捂着脸哭起来。他说:‘到头来,拿破仑这个坏蛋害苦了法国人!’你瞧,这个俄国人,甚至还是个贵族,心多好,对别国人民他都有同情心……”(拿破仑一世,即拿破仑?波巴拿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12年法国入侵俄国,兵临莫斯科城下,但最后惨遭彻底失败。两国开战,受害者是两国人民。以前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外祖父居然也能这样看问题。当然,这更是高尔基的观点。译者注) 他闭上眼,双手抹抹头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又继续小心翼翼地诉说自己的过去: “有一年冬天,大街上风雪漫卷,茅屋里严寒刺骨。法国人常跑到我家小窗户下找我母亲--她烤面包卖。他们敲着玻璃,喊着跳着,央求热面包,母亲不让他们进我家小屋里来,把一个面包从窗口递出去,法国人抓起面包就揣到怀里;刚出炉的面包,滚烫的,直往身上放,贴在心口上,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受得了!有好些人冻了--他们是从暖和地方来的,对寒冷不习惯。我们菜园的澡堂里住着两个法国人--一个军官和他的勤务兵米朗。军官瘦高个儿,皮包骨头,穿一件旧式女外套--外套只到他膝盖。人很和气,爱喝酒;我母亲偷偷地酿啤酒卖,所以他常来买酒,回去就喝个够,醉了就唱歌。他学会了说咱们的话,叽哩呱啦地说:‘你们这边白的不有,是黑的,凶恶的!’他俄国话说得不好,但可以猜懂。他说得对:我们上游边区不暖和;沿伏尔加河往下比较暖和些;过了里海,好像就根本没有雪。这话是可以相信的,因为无论《福音》、《圣传》、尤其是《圣歌》,里面都没有提到雪和冬天,而基督住的地方就在那一边……我们这就结束《圣歌》,我就要教你念《福音》了。”(外祖父像外婆一样,是上帝虔诚的信徒。不过他们心里的上帝不同:外祖父的上帝凶狠,外婆的上帝慈祥。《童年》对此有精彩的描写。译者注) 他又沉默了,像是打起盹来。他斜着眼望着窗外,仿佛在想什么,他的身子显得更小更尖了。 “您讲吧,“我轻声地提醒他。 “好吧,”他怔了一下,又开始说。“法国人,我是说,他们也是人!并不比我们差,我们也都是上帝的罪人。他们时常对着我母亲喊叫:‘玛达姆,玛达姆,’俄国话也就是‘太太’,‘夫人’,可是我母亲这位夫人从粮店能扛一袋重一百五十斤的面粉。她力气大得惊人,根本不像女人。我都二十岁了,她揪住我头发还能毫不费劲地摇晃,我二十岁时也相当有劲了。再说那个勤务兵米朗,他爱马,常常上各家院里,打着手势要求给人家洗马。起先我们怕他使坏--敌人嘛!后来,乡亲们主动找他:‘米朗,你来!’他含笑低头地走来,驯服得像条牛。他头发黄得发红,大鼻子,厚嘴唇。他侍弄马非常好,给马治病有惊人的医术。后来在尼日尼这儿当了马医,但后来他疯了,被消防队打了。那个军官呢,开春时他生了病,在尼古拉春节 (五月五日)那天悄悄地了:他坐在澡堂的窗户下,头伸到外面,仿佛在沉思--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我可怜他,甚至偷偷地哭过他。他人温柔,讲感情。他提着我耳朵亲热地说些他自己的事,我不懂,但觉得好。人的亲热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他想教我法国话,但母亲不让学,还领我去见了神父。神父吩咐揍我一顿,还控告了那个军官。小外孙啊!那时候,日子很不好过,严酷极了。你不会受这些气了,这些气由别人替你受了。记住!比方我,就受过这些……”(高尔基的童年已经够苦了,但他外祖父曾经更苦--这就是当时的俄罗斯!译者注) 天黑了,暮色中外祖父的身子奇怪地变得高大了;他的眼睛像猫一样发光。他谈什么都声音不高、小心翼翼、深思熟虑,但谈起自己来,就热烈快捷,沾沾自喜。 我不喜欢他谈自己,也不喜欢他经常不断的命令: “记住!你要记住这个!” 他讲的许多事情我都不愿意记,但一件件即使没有外祖父的命令,却像针刺狠狠地扎进我的记忆里。他从来不讲童话故事,只讲过去的经历。我还发现,他不喜欢别人问他,所以我偏偏向他问这问那: “谁较好?法国人还是俄国人?” “那我怎么知道?我又没有见过法国人在自己国家怎么生活的,”他气嘟嘟地说,然后又补充说: “俗话说,在自己的窝里,黄鼠狼也表现好……” “那么俄国人好?” “什么样人都有。在地主时代要好一些,那时人们身上有枷锁。现在大家都自由了--却没有面包没有盐!老爷们当然不慈善,正因此他们才比别人精明;不能说所有的老爷都这样。要是遇到一个好老爷,你会欣赏与喜欢他。也有另外的老爷,笨得像饭桶,你怎样摆弄他都行。我们有许多像空壳一样的人物,你看他是人,一了解,原来只是个空壳,里面没有东西,吃空了。我们这些人应当受受教育,磨练磨练聪明才智,可是又没有真正的磨刀石……”?“俄国人力气大吗?”
“我们有大力士,但问题不在于力气,而在于机灵。无论你有多大力气,总大不过马。”(没有机灵,力气再大,也只能当牛作马,给人干活儿。译者注) “法国人为什么跟我们打仗?” “战争是沙皇的事情,我们理解不了!” 我问拿破仑是什么人,外祖父的回答我还记忆犹新: “此人勇猛彪悍,想征服全世界,然后让大家过一样的生活,不需要老爷,也不需要官吏,过没有等级的生活。人只是姓名不同,但大家的权利一样。信仰也只有一个。这种想法当然愚蠢。只有龙虾才不容易区分,鱼就有各式各样。鲟鱼不跟鲶鱼作伴,鲶鱼也不跟青鱼合伙。我们也有过拿破仑式的人物--拉辛?斯杰潘?季莫菲耶夫,布加奇?叶米里扬?伊凡诺夫。(两人都是俄国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在人物传记中,常常是名?父名?姓三者并用。外祖父居然称他们是“拿破仑式的人物”。这里包含着褒贬!译者注 )我以后再讲他们……”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