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探险家的故事-探险家探险的故事

漂流长江第一人——尧茂书

在长江源头起伏险峻的通天河峡谷中,千万年来的寂静被一阵激越昂扬的四川号子打破了。从长江上游冲下一只红色橡皮船,船的两舷闪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龙的传人号”。一个身穿红色救生服的青年,手操双桨,严峻的目光注视着前面的激流,镇定自若地驾驽着橡皮船,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中左突右奔,飞流直下。两岸峡谷的回声,呼应着高昂、苍劲的号子,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

波激浪涌,历经沧桑的万里长江,在中华大地上奔流着四千万年了,它同古老的黄河一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乳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勇敢的子孙。人们感谢长江,人们敬畏长江,人们歌颂长江……然而,千百年来,从未有人敢斗胆直下漂过长江。长江是龙,是猛兽,它时疾时徐,洋洋洒洒6380千米;恶浪惊天,飞奔突泄,壮哉!危哉!难怪有人谈江色变。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乏降龙伏虎的英雄,且看江中那位青年,桨破飞浪,舟碾激流,竞从长江源头漂流下来了。

此乃何许人也,敢冒此天险?敢破万古纪录?

他的名字叫尧茂书。

尧茂书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茂书生长在长江边,自幼喜欢在激流中追波逐浪,对长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他对长江的认识步步深化。他感到人们对长江了解的太少,他总想为长江做点什么……

1979年尧茂书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树直己只身探险北极和漂流亚马孙河的报道后,对这位探险家的那种冒险开拓的勇敢精神钦佩不已。就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漂流长江,探索长江!

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决心下定了。他马上投入到漂流的准备工作中:掌握有关长江各段的地质、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的资料。他决定于1985年8月中旬到达长江源头,开始万里长江的 漂流探险。1985年6月12日10时,尧茂书穿过布满沼泽的草甸,越过雪峰山岗,在万里无人的高寒区进行五日五夜,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万里长江的源头。6月20日下午4点多钟,茂书将两边写着“龙的传人号”五个大字的橡皮船推下了水。第二天上午他们到达一个名叫桑地的峡谷。经过三天两夜的漂流,行程375千米,他们在23日中午到达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第一个小村镇——沱沱河沿,完成了漂流计划的第一阶段。7月2日,尧茂书再次下水,独自一个向长江通天河段进行。7月6日,他在途中休息后,又划船前进。下午,继续漂流,他又设法闯过了烟障挂峡谷。7月7日晚,他宿在江中的一个小洲上。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渡口以下便是通天河的下游了。江岸山峰并拢,江中峡谷险滩甚多,水势更大。茂书的漂流更加危险和艰难了。7月16日下午4时,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到达了青海省玉树州的直门达。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告别了直门达,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这一天,尧茂书闯过了十几个激流峡谷险滩,晚上8时收船上岸,宿在一山崖上。临睡前,他写下最后一天的漂流日记。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7月24日,我们的漂流勇士尧茂书,在漂流金沙江上游的通珈峡时,因水流太急而翻船身亡。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第一位乘龙的英雄,中华民族又一位忠诚勇敢的儿子,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龙”的骄傲,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尧茂书离开我们去了,他在万里长江中找到了他的归宿。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

请选择你最佩服的一个探险家,运用下面四个以上的词语,讲述其感人故事,表达心中的情感。不少于八十字...

德魏格纳,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访谈一位科学家探险家励志人物故事

徐霞客是一位另我肃然起敬的探险家。他用不可思议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开始了风餐露宿及另后人梦寐以求的旅程,他挺过了阴霾的雨夜里令人毛骨悚然的鸦鸣以及骇浪无情的吞噬,最终实现了梦想。

关于探险家的故事

海洋学家席薇亚·厄尔博士年幼时曾被波浪打翻,自那以后,她就迷上了海洋。她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海洋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地理》的驻站探险家。在大部分时间里,她要么徜徉在浪头里,要么遨游在深海中。她致力于拯救海洋,她希望人们明白:吃金枪鱼三明治是“不厚道”的。当我们饕餮海鲜盛宴时,或者用杀虫剂消灭花园中的昆虫时,海洋都会受到影响。

 你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在哪里长大?

 厄尔: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可不急着长大。我出生在新泽西南部一家小农场里。在我12岁时,父母搬到了佛罗里达,墨西哥湾成了我家的后院。

 我与海洋的第一次邂逅发生在新泽西海岸,那年我3岁,海浪把我冲倒了。就这样,海洋俘获了我的全部注意力!那次经历并不恐怖,反而令我兴奋不已。

 从此我满脑子都是海洋生活的念头,且从未消减过。新泽西海岸的沙滩有许多巨大、粗糙的马蹄蟹——我觉得它们非常奇妙,许多成年人害怕马蹄蟹,我觉得自己比大人们厉害多了。我并不觉得马蹄蟹可怕,反而觉得它们很美。它们从不攻击我或者其他人——它们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世无争。

 你是如何成为一位科学家和探险家的?

 厄尔:很简单。我是一个从未长大的孩子。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探险家都具有孩童的特质,他们勇于发问,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之处。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谁?什么?哪里?为什么?什么时候?怎样?他们总是在提问,我也总是在提问,像一个5岁的孩子。

 你有哪些幻想?

 厄尔:潜入水下,拯救海洋,变成一条鱼,或者想象自己是一条鳗鱼,没有胳膊和腿,只有滑溜的身躯,游来游去,然后钻进洞穴里只露出脸……我真想进入鱼的身体中,体验鱼的生活。鱼类拥有人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官。它们从鳃至尾都有侧线来侦测水的流动,侧线可能还有更多的作用。或者想象自己是一头蓝鲸——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能够感知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外的声音,这种神奇的能力将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总是这样幻想。每个人都会做白日梦吧?

 你有崇拜的英雄吗?

 厄尔:我有很多崇拜的人。我的《国家地理》驻站探险家同事们各有独特之处,每个都是英雄。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是传奇人物。

 小时候,父母是我的英雄,我的兄弟们也是;成长的`路上,优秀的教师是我的英雄;还有亲戚们,尤其是姑姑与叔叔,他们乐于为大家带来快乐。我的家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富之家,但我的家人拥有精神财富,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知道无论我闯了什么祸,我的父母都会站在我这边。

 你到过的地方最棒的是哪里?

 厄尔:最棒的应该永远是下一个地方。我喜欢回到多年来我熟悉的地方,因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动机是尽我所能,将这些地方迅速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世人,使人们尽快认识到这些变化的结果。

 从我的孩童时代至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超出此前人类历史对地球影响的总和。首先,人口数量增加。我出生时,全球人口20亿,现在全球人口逾60亿,也就是说,人口翻了3番,而地球并未变大。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人类施加于土地、空气、水、野生动物上的压力剧增。

 我有幸比寻常人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海洋,目睹许多常人未曾见过的景象。人们需要了解这些事实。如果你不知情,你就不会关心,而许多人偏偏不知情。我自封的使命是:激励人们亲自去看,各施所能,为自己、为自然界带来改变。要知道,这一切彼此紧密相连。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从而两极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纪元。一个月之后,他的英国对手,罗伯特-斯科特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为饥饿和严寒而牺牲,当时,他们离下一个供给站仅仅几英里的距离。

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的结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