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神和元神的区别-黄帝内经中的识神与元神是什么
“修为修业,真为本真.修真就是修自己”,你自己说的很对啊,他本是出自道家。修真小说都是认为修真是在一种特定的生活中锻炼自我,修真讲的是逆天而行,对命运的反抗,对自己命运的争取,他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对自己命运的探索、争取和掌握,这是一种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为什么会出现梦游的现象?
“允执厥中”的“厥”是“其”的意思。
“允”:诚信。“执”:遵守。“厥”:其。“中”:中正。?
成语出自《大禹谟》。这里是舜告诫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解释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扩展资料:
《大禹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远古史料。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谋。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
参考资料:
什么是修真?
从现代神经学上说,梦游是由大脑皮层机能出现障碍造成的。从心理学上说,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欲望、喜悦、悲伤、恐惧、焦虑等等心理要素。如果某些要素强大到足以在睡眠中调动身体去实现它的目的的时候,梦游便出现了。黄帝内经说,人是天地合气所产生的。天属于无形。地属于有形,所以人的生命就是由看得见的成分和看不见的成分组成的。看得见的就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些。这些都是属于有形的。而看不见的就比如神、魂、魄、气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无形的部分。我们人就是生活交织在有形和无形之中的。有形就是我们现在肉眼能看到的时空,无形就是科学家指的其他维度的时空。而这些时空都是同时同地存在的。
中医认为,人有心,肝,肺,脾,肾,五脏。五脏能藏精,精散为气,气结成神,而五脏也分别对应着神,魂,魄,意,志。其中神又是五脏神之首,也称为元神。但是概括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了,清醒时大脑的意识状态和身体的活动是受灵魂的控制。那么人一旦睡着了,又是谁在主宰大脑呢?
道家有原神、识神之说,佛家讲真我,假我。所以在修炼界来看,真正主宰我们人体大脑的还不止一个生命。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能够发现有两个我。互相之间会做思想斗争,一会儿这个想法,一会儿那个想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都会出现,让人纠结不已,难以抉择。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做事情好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莫名其妙的就把那件事情给做了。做完之后,还很后悔,还在想我怎么会干出这样的蠢事啊,这不应该是我干的事啊。甚至有时还经常出现不该说的话最后自己还是忍不住把他说了出来,好像有点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人就说这些都是属于潜意识行为,不是主观意识行为。
古术是什么?
修真
道教 指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又称修仙、修炼内丹,[借假修真],现在的道士即修真者。修真方法主要是炼外丹(服食)、炼内丹(精气神),所以有金丹大道一说。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
小说修真分为:
筑基、开光、金丹、元婴、出窍、合体、渡劫、大乘共八个阶段。普通的人修真开始,称为修真者,渡过天劫以后,就可以进入仙界,开始仙人之旅,到了仙人的境界以后,就可以尝试着进行修神。神的定义是可以形成绝对领域的人。所谓的绝对领域是在以自己为圆点,形成一个圆球状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任何的法则都是你制定的。
修真是把外界的高级的能量存在自己的体内,来改善自己的体质,以得到最大潜力的开发。修真开始的力量称‘真元力’,成仙以后所拥有的力量称‘灵力’,修神开始的所拥有的力量称‘灵奕力’,成为神后所拥有的力量称‘心奕力’。还有修散仙、鬼、妖、魔等等。散仙,是没有渡过天劫,只剩下元婴的人,安全修炼千年后,利用海玛瑙或者其余的方法修炼而成,修炼成功了以后,每千年要遭受天劫,一次比一次厉害,最多九次就魂飞魄散;鬼,一般都是由魂魄开始修炼;妖,各种非人的东西,如动、植物,石头一类,长年累月的吸收日月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才开始修炼的;魔,就是各种修真之人,通过损害他人生命的方法提高自己境界、功力的修真人。
根据每个小说的设定不同, 境界,层次,名词概念也不同。
现实修真分为:
一: 修真门派
中华从上古至今有八十余修真门派, 流传至今多已没落,解放后,修真界以全真教分支[龙门派]及[正一派]为目前最大的两个门派,其它如武当三丰派,华山派等等二十余家现存于世。
二: 丹道简介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 ,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三: 修真方法
根据门派不同, 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 [西派] [南派] [北派] [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
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下面附加修真进阶:
后天 练气开始,初步的强化肉体,也就是练武。
先天 体内开始产生先天真气,寿命逐渐延长(一般在百年以上)开始排除体内杂质,这个境界可经由灵丹直接完成。
辟谷 体内充满先天真气,进食已经可有可无。体内先天真气继续积累并逐渐液化固化(活上千年不成问题)但肉体的强化却不是很显著,但比后天境界快了不少
融合 先天真气转化成真元力(小说中有不同称呼)真元力继续积累并逐渐液化,同时真元力对肉体作第一次大规模的强化
金丹 真元力固化产生的结晶体,经过修真者修炼可作为灵魂载体。
元婴 金丹修炼到一定阶段而破丹成婴,可在体内帮助修真者修炼,修炼恢复等速度变快,到元婴后期的速度是前期的多倍
出窍 很好理解,灵魂可以附在元婴里出来逛街了
分神 元婴分化成数个,一般是3个称为三尸元神,是身外化身的基础。不过练成这个境界的万中无一,都是直接跳过修合体的,小说中所谓的分神期高手都是出窍加强版。
合体 元婴和肉体合为一体,修炼恢复等速度变的更快
渡劫 成功就可以成仙,失败了就魂飞魄散,大多数的散仙和鬼仙都是这样产生的。天劫对应的仙阶为:3重——天仙。6重——罗天上仙。9重——大罗金仙。
大乘 真元力向仙灵之气转化,转化完成就飞升
飞升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飞升仙界。除非你能不被仙界发现,或者你渡的是9重天劫!
2007.08.09补充:
四、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渐由追求长生演变为冀望成仙飞升,作为修真理论的典籍也逐渐由质朴而趋于玄幻,明清之世更近于志怪者言。大略而论,下述典籍或可作为当时修真理论的代表作:
黄帝内经素问
阴符经
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
周易参同契(魏伯阳)
养性延命录(陶弘景)
抱朴子(葛洪)
黄庭经(务成子、梁邱子)
道藏
天仙正理直论(伍守阳)
金仙证论(柳华阳)
道教的一个习惯就是“不得其人不传”,故密室藏珍而不为人知者众。另唐宋两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统论述,此处不便列举。
修真,从字面解释就是通过修行求得真我.但现在都被人给误解成什么成仙成佛的!
修真就是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行,不断的找出自身的不足让自己更了解自己.这就是修真.自己都还不能了解透自己还谈什么成仙成佛!
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岁月匆匆,人生百年倐忽而过。百年前我是谁?百年后我又魂归何方?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和追寻其中的真正答案。《道德经》云:出生入。这就是真理,何等简单明了!意即:出世为生,入土为。人之生也,皆缘后天阴阳妄情交合,精血之物混融而成,待至十月胎足,识神[灵魂]投体,呱呱坠地,遂有此生。婴儿时代,无欲无求,浑然天真,身体快速发育成长,待至成年之后,七情六欲,斫伤真元,酒色财气,名利恩爱,牵缠一生,遂至老矣,矣。归何处?古经云,临之时身体无法动弹,灵魂在冥冥之间不由自主,多入异类,转为动物之身,是故有十二生肖之说,可不惧哉?!若生前有罪,魂入地狱受罚,千生百,罪尽方出,辗转轮回。生前多行善事者,来世不失人身。宿世积功累行,建有大功德者,魂入天界受福。翻开古今历史,除了极个别大慧根者能顿悟圆通、实证空性而无生无灭之外,对于一般的芸芸众生来讲,因果循环,六道轮回,永无止境,可不悲哉!
欲出轮回,躲过生之劫,莫过于步入大道,立志修真。或问,何为真?何为假?答曰:真者,金刚不坏,如世间之金玉,与天地长存;假者,瞬息即灭,如凡俗之肉体,渐老衰而不自觉。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对于人身而言,四大缺一不可。一有不合,则病焉!四大受控于人之精神而假合数十年,精神一朝衰败,四大自然散去,人身何存?
二、何谓修真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此身非凡身,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一言概之,太乙含真气是也。一语道破天机。仙道贵秘,天律甚严,故在此吾逍遥蝴蝶亦不敢尽泄无上秘义,世间有慧根德行大志者,何不悟之?
三、大道渊源
大道渊源,始于老子。太上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
文始派:昔年老子西出函关,亲书《道德经》八十一章授于尹喜[字文始],尹文始真人传麻衣先生,麻衣先生传陈抟老祖,陈抟老祖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真人。张三丰真人清虚志雅,道德崇高,文韬武略,集金丹大道和书、剑、琴、棋、诗于一身,开创武当一脉,以武演道,威震江湖,广开法门,普渡众生,张真人亦因其功勋卓著而被玉帝加封为洞玄帝君。此为文始派,因该派多为世外高人,隐显莫测,故亦称隐仙派、犹龙派。
少阳派:太上当年西行至昆仑山,传道于王少阳真人[王玄甫,世称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传正阳真人[钟离权,史称汉钟离],正阳真人传吕祖[纯阳真人吕洞宾,亦称孚佑帝君]。吕祖慈心普渡,先传王重阳真人,令开北派[全真教];吕祖再传刘海蟾真人,又立南宗。北派之中,全真七子,名扬天下,邱祖[长春真人邱处机]更是光大全真教,龙门派遂名震天下。南宗张紫阳真人则以《悟真篇》闻名于世,流传万古。
四、修真必由之路
1、 筑基炼己:补漏筑基,补足精气神三宝,打好修真之基石,可初步达到祛病、延年益寿之效果。筑基成功的检验标准是: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
2、 炼精化气:亦称“丹道小周天”。任督二脉通,返老还童,青春永驻。
3、 炼气化神:亦称“丹道大周天”。中脉打通,天人感应,性命合一。
4、 炼神还虚:真空炼形,返童还婴,元神出入自在,神通逍遥。
5、 炼虚合道:粉粹虚空,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亦称实证空性,明心见性。
五、道果之层次
修炼的最终成果分为如下五大层次:
1、最下成(鬼仙,相当于佛教“大力鬼王、诸自在飞天”状态):
命功无成,悟入顽空。撒手离尘之际,与常人不同,定中可出阴神,具备投胎夺舍之能力,可待来世继续修证。
2、下成(人仙,相当于已获佛教“人天福德小报”):
祛病健身,培本固元,已立修仙之根基,可健康长寿,然未突破生。
3、中成(地仙,相当于佛教“罗汉”果位,跳出三界外):
性命双修,内丹已成,证悟长生。身轻体健,已成无漏之体,具备一定神通之妙。然只可陆行,无冲举飞行之能力。
4、上成(神仙,相当于佛教“菩萨”果位,慈悲度世):
体变纯阳,水火无害。阳神已成,脱质升举,神通大显。
5、最上成(天仙,证大圆镜智,与佛无异):
又称“大罗金仙”。神光普照,化身万千。神通广阔,法力无边。
六、修真与三教
三教者,儒、释、道也。儒之格物致知,释之真空妙觉,道之返本归真,同一理也。圣人无二心,真理只一个,三教修法殊途同归也。然而修真则出入三教内外,而且形式自由活泼,可出家专修,但更提倡混俗和光,在俗世滚滚红尘的磨炼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真实人格和修为。试观老子当年并未出家,却以道高德崇而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其千古名著《老子》被尊为《道德经》;庄子亦是在家修炼,而被后世奉为南华真人,其修真名著《庄子》被奉为《南华经》。钟离权真人当年曾是汉之将军,许旌阳真君当年是晋之县令,刘海蟾当年曾是燕之宰相,吕祖当年是大唐进士,张三丰真人当年曾是元之县宰……可见,是否出家与是否真心修道、能否得道成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七、仙道不可分
大道无相,仙贵有形。道为仙之体,仙为道之用。仙道岂能截然分离乎?近现代有撄宁夫子者,首倡仙学独立,概因当时政局混乱,不忍大道圣洁精华埋没于三教劫难之中。无奈后世之人,妄解先生本意,只修道不修德,只重口诀不重功行,妄冀凭借一两句口诀就能立地成仙,殊不知一功不立,一善不行者而位列仙班者,古之未有也!古经云,天仙当立三千功德,地仙须积八百善行,否则,即便神功炼成,也会因善功不足而天界不收,止为一游神散仙矣。可见,惟有道德并重,内外功勤行,大智勇、大善根之人方有成仙得道之时!昔文昌帝君仁义诚信,积善为宝,连续十七世不失人身,最终位列仙班;释迦世尊曾为五百世忍辱仙人,久经历劫磨砺,方成如来正果;真武大帝十世积德,九世修炼,最终得以隐居武当四十二载而道果圆成,法力无边。相比之下,当今那些以“无神论仙学家”自居、不信因果业报轮回、不讲善功德行[实为断灭邪见]的人们可不三思乎?
梦游是怎么回事?
古术是指中古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历史渊源
《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左传》同一时期的《孙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证明《孙子》是战国后期的伪作是很困难的。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简证明《尚书》确非汉代人伪作的。
可以肯定,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那么,什么是五行,历史上又是如何诠释“五行”的呢?
“五行”一辞,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 ”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物质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虽有点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无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
五行可以由八卦推出来:
五行:金木水火土,一提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顾的说是迷信,有人还穿凿附会说是五种物质,对应大自然的金属,树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实五行乃是五气,比喻为五种物质,乃形象描述。当然化气为物,说是五种物质也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换柱,五气乃是根本。
万物从一开始,一的内涵就够我们研究的了,可能还好多人研究半天也不懂,外国人就更不懂了,一分为二,画为“—”和“--”,即阴阳两仪,阴阳又是根本,外国人,懂阴阳吗,还是我们中国人说了,才懂,还一知半解,中国古人可阴阳研究透了的,还发展为阴阳学说,这不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吗?光是阴阳就足以解释世界万事万物了,如阴阳对应季节就是夏、冬。阴阳两仪分为四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对应1、2、3、4,阳为单,阴为双,为什么,不会看不懂吧。太阳,少阳对应1、3,太阴,少阴对应2、4。太阳为1,少阳为3,太阴为2,少阴为4,同时也是1234数的顺序的由来,古人发明了1234四个数了。太阳对应太阳,太阴对应月亮。太阳为至阳纯刚之气,月亮为至阴纯柔之气。少阳为木,太阳为火,少阴为金,太阴为水,对应四季为木春,火夏,秋金,冬水。夏的阳气至明,故太阳为夏火,木春为少阳。这里应该看得懂,把事物分为阴阳四象,现在看来很简单,但这是三千多年前的知识,把阴阳四象与数相联系,就更加不简单了,就是今人也不一定做得到,难道古人的思维是跳跃式的。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这个也应该看得懂,现实中有很多例子证明。古人是如何得出来的呢?是观察自然就得出这么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度概括的理则吗?中国的古人很不简单,因此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要多有敬畏之心,不要骂古人,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在古人那里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是我们无知浅薄丑陋而已。1为阳气之始,2为阴气之始才对,故刚才的太阳为1,太阴为2,是错误的要修正,故太阳转为阴之始为2,相应的火也为2,太阴转为阳之始为1,相应的水也为1,古人想到这里太了不起了,故水1,火2,木3,金4。
顺生逆克,这个定理不知是谁提出来的,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证明,那么推理是怎么回事呢?古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秘诀就是举一反三,对人类与自然观察仔细,现今有几人了解自己,了解自然,生活在大都市里,迷失在大都市里,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认为生来如此吧。在中医里,气顺则百病除,气逆则百病生,当然顺生逆克,其实犯了循环论证。春夏秋冬,自然之顺序也,1234,数之顺序也,顺则符合自然规律,故顺生,违反自然规律则亡,故逆克,说出来道理很简单,故古人云:大道至简。金木水火,春夏秋冬皆气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气之流动也,自然之规律也,不可违反也,违反则自取灭亡。这里也应该看得懂。顺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阳气渐旺上升,由秋而冬,阴气渐旺下降。阳主升,阴主降,也应该看得懂,大自然也很多例子证明。升降是符合阴阳学说的,升为阳,降为阴,故阳上阴下,引申一点,男女交合,男上女下,自然之位,不要说连男阳女阴都不晓得,那么是不是女上男下就不对,哎,又犯了形式主义了,阴阳是二气,不是形式,气之流动,变化莫测,唯有轨迹可寻,阴阳有这么简单就对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不过是阴阳二气流动的两种形式而已,形式多着呢,研究这方面学问的人就是阴阳家,古代的性保健专家,哎,一两千年前就出现了性保健专家,而且知识那么丰富,无所不包,中国人的性生活质量却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究竟是古人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古人。
由夏而秋,因为有个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阴阳转换,故不可火生金,而有个中间转换的枢纽,名之为土,土在中间,至此五行全,由此可见,阳极而阴,阴极而阳,也不是说变就变,而有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好理解,因为火为太阳,变成的是阴之始,但接下来的金是少阴,不是阴之始,由阴之始到少阴,肯定有个过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阳变阴,阳主生,而阴主亡,阳主进,阴主退,顺主阳,逆主阴,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而由水到木,只有水生木,无中间土的转送。火变金,全赖土之功,阳变阴,本为逆,因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顺生了,阴变阳,本来就是顺,故水生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五行相克一样的道理。你自己看看这些是不是骗人的,如果是骗人的,那么千千万万的古人都是骗人的,他们都骗人干什么?而且在这些虚假的知识基础上还建立起那么高深的学问来,阴阳五行说,只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地基,而在地基上面已经建立起摩天大楼了,难道这座摩天大楼是空中楼阁,古人真的就这么无聊。一谈到阴阳五行学说你就摇头,那这座摩天大楼你是一点都不知道的。这些在中医里都是很基础的部分,中医辨五行,就是辩五气,辩五气,远远比这里讲的复杂高深,毕竟那是一门学问,这里只是告诉你五行就是五气,推理五行就是辨识五气的流动轨迹。
再来与数相联系,土自然对应5,由此数发展为五个,12345。五行再分阴阳,注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可再分阴阳,阴也可再分阴阳,故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阳土,阴土,共十个,用数表示是1234567890,这只是其顺序数,即自然数,还没有与气相联系。这里五行再分阴阳,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外国人有吗?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只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才能学会,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容易学会,还是缺乏中国土壤滋润的外国人容易学会,用西方的话说就是中国注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西方是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以抽象思维为主,你学了西方文化,再来学习中国文化,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12345是有气的内涵的,故为了区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阳土,阴土)十气,故十干就是十气,中国用了那么多年的干支纪年,你不要说现在你才晓得十干就是十气,由此五气发展为十气,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戊阳土,己阴土,为什么戊阳土,己阴土?注意用中国人的思维,土在中间呀。12345为阳,67890为阴,12345为生数,67890为成数,有生数,才有成数,这句话应该看得懂吧,意思是说 67890是由12345变来的。12345对应水火木金土,67890也对应水火木金土,12345为阳,67890为阴,故甲阳木3,乙阴木8,丙阳火2,丁阴火7,庚阳金4,辛阴金9,壬阳水1,癸阴水6,戊阳土5,己阴土0,现在应该清楚为什么会有十个数了吧,十进制是如何来的吧,你每天都在用 1234567890,却不知道他是由阴阳五行变化来的,不是可笑吗?为什么1234567890是由阴阳五行变化来的,可以反证,中医里辨识十气的流动,可以用1234567890加减得来,这不是证明1234567890,我们常用的十个数代表十气吗?气数,气数,气化为外为数,数的加减就是气的变化,万物乃气化凝成(这句话可能好多人看不懂,不是气变魔术一样化为万物,而是说生存在这地球上的万物都要受阴阳五行的影响),也就是说万物都是可以计算的,中国人的口气真大,但你信不信呢?如果告诉你计算的方法,你认为可不可以呢?
再举例说明数可以计算,1+1=2,很好理解,一画再加一画,就是两个一阳变为太阳,一阳为1,太阳为2,故1+1=2,同样,1+2=3,2为太阳,阳极而阴,变为阴之始,变为动,动为阳,在上,故一阳加太阳,相当于一阳加太阴,刚好为震卦3。注意,学习中国的文化要用中国的思维。
十干为十气,刚好围成一个圆圈,(春夏秋冬就是一个圆圈了,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产生的),但这里的圆圈并不只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时是个圆,而是认为气之流动的形式就是平滑线,因为要周而复始,故为圆,因为气产生于天体运行,没有地球自转和公转,就没有白天黑夜,没有春夏秋冬,就没有阴阳五行,故干又称为天干。说了干的来历了,接下来说地支的由来。
地支由来相对简单的多,因为阴阳产生了八卦四象,六十四卦,还可以接着往下推,2的n次方个卦,相当于用2进制来计算世间的万事万物,阴阳分为两类,四象分为四类,八卦分为八类,64卦分为64类,以致划分无穷。古人分到64卦,已足够用矣,因为计算机的出现,朝64卦下面细分不是难事,但要有古人那样的智慧。作为中国人应该清楚什么是乾卦和坤卦吧,应该清楚先天八卦图吧,乾在上代表天,坤在下代表地,乾到坤六种变化,坤到乾六种变化,即十二消息卦,这12 种变化刚好为一周,即一日,或一年,故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日为自转,年为公转。这12种变化古人用地支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 12种变化也是气的12种变化,故12地支就是12气。天干十气,也是在一天之中,或一年中变化,故只有年、日有干支纪法,月时没有,月时的干支由年月干支推出。年有12变化,故年有12月,日有12变化,日有12时,现在发展为24时。地支为12气,天干为10气,天干为主导,故12地支可转换为10天干,10天干就是阴阳五行,故12地支也是阴阳五行,可以用数来计算。一年之中,月亮的圆缺可不是刚好12次,月亮的圆缺用初一、初二来记录,那年12气的变化用什么来表记呢,就是24节气,每一个节就是气的转换点,每过了一个节才是一个新月的开始,这里的月不是月亮,而是12地支对应的12月。故计算地支气的变化时,要用节来区别。12地支也可分阴阳,就变成24节气,每一个节气里气前为阳,气后为阴。可以接着变化下去,24变36,变48,变60,变 72,以至变化无穷。12地支气和10天干气是不同的,10天干气是阴阳两仪变化而来的,与地球的转动没有关系,符合万事万物,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人的描述是充盈天地之间,无处不在。而12地支气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故称为地支,和地球有关,和大地的位置有关,和大地的方位有关,12地支有方位,10天干没有方位,知道年有12变化,日有12变化,必然知道地球有自转,但不知道公转,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古人有太阳的视运动图,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知识,古人能有这样的成就,不感到了不起吗?多少人知道干支纪年,又有几人知道干支代表气,干支可以计算,把握我们看不见,却离不开的气的运动。学气功必然懂干支,学中医,必然懂干支。而这是最起码的,相当于小学只认识了1234567890。
浑沌初起之状为一,为圆球状,分为阴阳,故天干之气弥漫天地,无处不在,到处都有阴阳,象个实心圆球,故天圆。12消息卦也可以围成一个圆圈,但是有圆心,从圆心出发,画出12线,圆均分为12 份,12地支代表12方位,圆为大地的平面图,故地方。结合起来,就是天圆地方,方是方位的意思,你还会不会讥笑古人认为地是方的。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这里的方是平稳的意思。北京,民宅以四合院居多,这种民宅体现了 “天圆地方”,这里的方是四平八稳的意思。而四平八稳都是根据地支代表方位而来的。12地支代表12方位,支可以转化为干,故干也有方位,木东,火南,金西,水北,干和卦的关系很紧密,故八卦可以纳干支,熟悉易经的都知道八卦纳上干支,就可以演算了。八卦不知产生于多少年前,现在熟悉易经的不知有多少,用易经来偶尔玩下的又不知有多少,易经还被称为群经之首,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源毕竟是源,未免有点浅显,就像小学的加减乘除的算术,哪能和大学的微积分相比较,易经是基础部分,群经之首嘛,他制定一套规则,就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演算,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好比加减乘除的法则,八卦好比 1234567890十个数。因此,依靠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与八卦的重叠分组,变化无穷,实际上就是气的流动,万变不离其宗,靠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理顺气的变化。
五行特性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 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可相比拟的抽象性能。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五行的各种意义上面已经分析,为了清楚起见,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1)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2)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3)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4)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5)指借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
五行物象归类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色 白 青 黑 赤 黄 五位 西 东 北 南 中
五时 秋 春 冬 夏 长夏 五气 燥 风 寒 热 湿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 五贼 怒 喜 哀 乐 欲
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 五志 魄 魂 志 神 意 五养 臭 色 声 味 饮食
五欲 欲臭 欲色 欲声 欲味 欲饮食 五声 哭 呼 呻 笑 歌
五液 涕 泪 唾 汗 涎 五元 元情 元性 元精 元神 元信
五物 鬼魄 游魂 浊精 识神 妄意
五行的数理分形
五行分形集
五行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元为生成元(五个一组,五进制,五倍体)构造的五行(元)分形集(SETS OF FIVE ELEMENTS)的分形联系或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象)到内(藏-脏),从自然界到人体,五行(QUINARIES)-五季-五方-五气-五化- 五色-五味--五脏-(五)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我们可以容易地构造出阴阳,五行分形集,它们类似康托集(见邓宇的"中医分形集"<< 数理医药学杂志>>已刊出).五行集的分维D=1.4650.
由阴阳集,五行集我们还能构造出统一化的阴阳五行分形集,其分维 D=ln10/ln3=2.0959.它们是现代分形藏象,分形经络理论的基础.数理阴Eq阳EP(=道=EP+Eq=E=U)和哲学逻辑学,模糊数学, 集合论数个科学定义和定量评判指标.其中E是能量,P是无序度,q是有序度,U内能新热力学第一定律,普朗克的量子关系,德布罗意关系的引入(见邓宇等的"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
生克关系
五行相生(五材说):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溶解金属。
辩证生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嗨?恰?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配合关系
五行与季节的关系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五时 秋 春 冬 夏 长夏五行与时辰的关系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24小时共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11点开始,与12属相相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来说:
寅卯木生巳午火,
巳午火生辰丑戌未土,
辰丑土生申酉金(辰丑中藏水,为湿土能生金; 戌未中藏火,为干土能脆金), 注:脆金:使金融解。
申酉金生亥子水,
亥子水生寅卯木。
生克乘侮
(1)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学说认为,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使得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 “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循环不已,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在五行中还有“相乘”和“相侮”乘势趁虚而入,相乘就是过度克制,侮是欺侮,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受克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过于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强迫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从现代神经学上说,梦游是由大脑皮层机能出现障碍造成的。从心理学上说,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欲望、喜悦、悲伤、恐惧、焦虑等等心理要素。如果某些要素强大到足以在睡眠中调动身体去实现它的目的的时候,梦游便出现了。黄帝内经说,人是天地合气所产生的。天属于无形。地属于有形,所以人的生命就是由看得见的成分和看不见的成分组成的。看得见的就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些。这些都是属于有形的。而看不见的就比如神、魂、魄、气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无形的部分。我们人就是生活交织在有形和无形之中的。有形就是我们现在肉眼能看到的时空,无形就是科学家指的其他维度的时空。而这些时空都是同时同地存在的。
中医认为,人有心,肝,肺,脾,肾,五脏。五脏能藏精,精散为气,气结成神,而五脏也分别对应着神,魂,魄,意,志。其中神又是五脏神之首,也称为元神。但是概括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了,清醒时大脑的意识状态和身体的活动是受灵魂的控制。那么人一旦睡着了,又是谁在主宰大脑呢?
道家有原神、识神之说,佛家讲真我,假我。所以在修炼界来看,真正主宰我们人体大脑的还不止一个生命。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能够发现有两个我。互相之间会做思想斗争,一会儿这个想法,一会儿那个想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都会出现,让人纠结不已,难以抉择。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做事情好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莫名其妙的就把那件事情给做了。做完之后,还很后悔,还在想我怎么会干出这样的蠢事啊,这不应该是我干的事啊。甚至有时还经常出现不该说的话最后自己还是忍不住把他说了出来,好像有点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人就说这些都是属于潜意识行为,不是主观意识行为。
什么是五行?求答案
对于,至今还没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目前的说法主要两种,一种认为强迫症完全是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顽固的心理问题,那么应该用心理治疗就可以了;另一种认为强迫症是一种病,基于这种看法的证据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强迫症患者头脑的突触间隙中的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明显比正常人少,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的某些生化物质已经是不正常了,那么理所当然可以认定是一种病了。后来,基于这种发现的病理假设,研究出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物质,作为治疗强迫症的药物,如目前的氟西酊等。也就是说。患者服用了这种药物后,能够强制体内的5-羟色胺这种物质不被吸收掉,从而强制使体内保持这种物质的浓度达到相对正常值。我认为,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不全面。心理治疗是有效的,但是经常复发,患者觉得很痛苦很艰难,但不排除可以治愈的;服用西药最多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症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痊愈实践中,我认为,强迫症确实是一种病,是一种身心性疾病,单纯靠心理治疗很难,单纯靠目前的那些西药更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而且副作用也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强迫症目前作为世界性的难题,被称为精神类疾病的癌症,其发病机理很复杂,目前科学是无法说清楚的,更是无法解决的。就像目前对于很多的疑难杂症,西医也都是处于一能维持病人生存的状态,根本上是无法治愈的。但是,病人和家属没有其他办法,也只能相信医生,任凭治疗了,最后,钱花了不少,病却是好不了,甚至更加恶化了。出路在哪里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已经在一本瑰宝医书《黄帝内经》中,把各种病的机理从根本上说得很清楚了,而且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也都在这个根本性的经典指导下,在面对各种疾病灾难的情况下,依然很好的生存下来,而且人口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之多。西医在中国的出现只是近百年的事,可是,我们的现在那些医学人士却把我们祖先的宝贵遗产中医忽视了,真正的中医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继承了,最多就剩下些中药了,而真正的中医精髓理论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学中医的医生能够很好的领悟和使用了,很多都是跟在西医理论的后面,然后用些中药,还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真是愧对祖先啊!很多人看到这里,也许会说了,你说的这些有道理,但是强迫症难道祖先经典里也有吗?我只能笑笑地说当然没有,但是如果你有悟性,你很可能就会从中得到解决的答案。怎么讲呢?我说,精神类疾病,“精神”这个词语其实倒是非常明确了该类病的内涵,现在一提到精神病,总以为就是精神分裂症这个狭隘的概念,所以很多人害怕自己被贴上这个标签,导致某些是精神类疾病的,也只有来个心理疾病来命名,甚至否认是一种病,其实这倒是误导了,从而也耽误了正确的治疗方向。这个“精”和“神”,其实在《内经》中涉及到很多。比如对于治病的层次问题,《内经》就谈到“治病首要治神,其次治身”,治于针灸、开药等都是后面的事了。那到底什么是“神”呢,这里的“神”并不是指那种超脱于我们现实人类之上的另外一种境界的神灵等,而是体现人自身的一种综合表现的能量,中国词语的“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聚精会神”等,都是说明精神充足,人体机能良好。在《内经》中,又把“神”分为“识神”和“元神”,“识神”是后天通过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掌握的经验知识,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一种运用能力;“元神”很难用词语来解释,就如“道”是什么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只要用词语去表达,都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意境了,按我的定义,勉强说“元神”就是“少量的意识,透过内在觉照下的一种自如灵通圆融迅速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用的都是“识神”,但是“识神”局限于个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作出的判断经常同事实有差距,识神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需要意识的调节,有时候矛盾很大,意识就无法顺利作出调解,往往有一种暂时被压抑到里层潜意识中,这种被压抑的矛盾越来越多时,意识已经无法很好控制的时候,就会发生我们所言的“神经症”。神经症就是意识对潜意识已经无法自如支配,潜意识已经不愿意被意识统治而越到意识层面,干扰意识的功能时,神经症就有可能发生了,但也不一定发生,主要还要看这时候意识的意识的能量是否足以抗衡潜意识。当“识神”用多了,又不会好好调节,导致耗神过度及神经衰弱时,原来的可能就变成现实,神经症就真正发生了。根据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内容,往往就表现不同,如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等,都是因为被压抑的东西所不同造成的。那么,强迫症就是原有的各种紧张焦虑堆积在潜意识后,又在主意识力量薄弱的时候,意识无法抗衡负能量的时候,遇到某些也是紧张焦虑的某些因素,这样目前的负面情绪同潜在的负能量相互共鸣,形成了更大的负能量,这时候,那些紧张焦虑担心的内容由于附着了超过主意识能量的负能量,造成这些担心的内容一直不能从意识中退去,也就是,负能量已经借助某些信号内容部分占领了主意识,而不是原来那样在潜意识中,造成了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这样,自我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就开始纠缠于那些附着了负能量的各种担心的细节中,一直想要消除不安全感造成的焦虑,一直围绕具体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内容上去“解决”,虽然,理智上觉得没有必要,但是,由于强烈的负能量造成的焦虑附着,受这种负能量的驱使,又不得不去解决这种没意义的问题,否则就会焦虑不停,这就是矛盾冲突的强迫。可是,“解决”了一时,还有更多的时候又有焦虑上来,越是“解决”,越强化了负能量,强迫越厉害,以致泛化到更多的方面。如果,从一开始,身体的精气神相对于负能量,能够处于绝对上风,负能量没有那么多的堆积,就不会让负能量从潜意识中上升到意识层面,就不会造成以上的强迫症等神经症。也就是说,如果精气神足,正能量就能自然抗衡负能量。按中医理论,就能够“真气从之”,就不会造成“气滞血瘀”,而造成“负能量团”,就不会形成“正气不足”,“邪气”占上风,不会造成“正不驱邪”,“邪气压正气”。造成身体上“精神”不足,“精神”就病了。心理上的反应,不好阻止,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身体的“精气神”的调理增强,补充气血,精神充足,“扶正祛邪”,症状感就自然降低了,直至逐渐把“邪气”驱逐了,身心也就彻底健康了,强迫症神经症也就无从存在了。综上所述,强迫症等神经症,就是一种身心病,身体虚弱导致心理虚弱,心里虚弱又导致身体虚弱,两种交互强化。所以调整上,要身心同时调理,就能更有效迅速了。
人睡着了为什么还会梦游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直到现在,我们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种意义分析过了,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1)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2)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3)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4)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5)指借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 *方位:东西南北中。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地支相冲(激): 子(鼠)与午(马)相冲,丑(牛)与未(羊)相冲, 寅(虎)与申(猴)相冲, 卯(兔)与酉(鸡)相冲,辰(龙)与戌(犬)相冲,巳(蛇)与亥(猪)相冲。 *地支相害(穿): 子(鼠)与未(羊)相害,丑(牛)与午(马)相害,寅(虎)与巳(蛇)相害, 卯(兔)与辰(龙)相害,申(猴)与亥(猪)相害,酉(鸡)与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与卯(兔)相刑,丑(牛)与戌(犬)相刑,寅(虎)与巳(蛇)相刑, 辰(龙)与辰(龙)相刑,巳(蛇)与申(猴)相刑,午(马)与午(马)相刑, 未(羊)与丑(牛)相刑,申(猴)与寅(虎)相刑,酉(鸡)与酉(鸡)相刑, 戌(犬)与未(羊)相刑,亥(猪)与亥(猪)相刑。 *地支相合(和谐):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龙).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鸡).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马).戌(犬)合火局;亥(猪).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六合: 子(鼠)与丑(牛)相合化土,寅(虎)与亥(猪)相合化水, 卯(兔)与戌(犬)相合化火,辰(龙)与酉(鸡)相合化金, 巳(蛇)与申(猴)相合化水,午(马)与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1、金的特性? 金主义、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其性刚,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体健神清,为人义气,刚毅果断,不畏,仗义疏财,嫉恶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耻。? 四柱金太过为忌者,作事鲁莽、有勇无谋,好斗贪婪,不仁不义,不及者优柔寡断,贪*好杀,苟刻狠毒。? 2、木的特性? 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纳水土之气,可生长发育,故木又具有生发向上修长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温和、博爱、有恻隐之心,乐于助人,慷慨,身材修长、举止潇洒,头发浓密光亮、活泼、积极、上进心强。? 四柱中木太过为忌,则为固执、偏激、不及者懦弱、娇妒、忘恩负义、冷酷。? 3、水的特性? 水主智:水曰“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藏的特性。? 水其性聪、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里有神,头脑灵活,足智多谋,才识过人,应变力强语言伶俐。? 四柱中水太过为忌者,贪婪*欲,诡计多端,言语激进,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为人反复无常,胆小无谋,心胸狭窄。? 4、火的特性? 火主礼:火曰“炎上”,炎者,热也,上者,向上者。故火有发热温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驱寒保温之功,锻炼金属之能。 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闪烁,积极上进,谦恭有礼,注重仪表,热情豪迈,坦诚友好。? 四柱中火太过为忌者,面红声燥,性情急躁,容易冲动,逞强好胜,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额,妄言是非,奸诈嫉妒,有始无终。? 5、土的特性? 土主信: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圆腰润鼻,眉清目秀,口才声重,为人忠孝至诚,胆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乐于奉献兼收并蓄。? 四柱中土太过,为忌、性格内向,愚顽不化,生性固执,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忧滞,言而不信,狠毒吝啬,自私自利,不通情理。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在五行中还有“相乘”和“相侮”乘是趁虚而入,侮是欺侮.相乘就是过度克制,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五行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与方位、天干、颜色、神兽等都有密切关系。 东方:甲、乙:木:绿色:青龙 南方:丙、丁:火:红色:朱雀 西方:庚、辛:金:白色:白虎 北方:壬、癸:水:黑色:玄武 中央:戊、己:土:**:黄麟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武术中,古代武术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极拳中的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 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壬水压丙火,戊土克水,乙木克土,庚金泄水。 而五行之中,火的攻击最强悍,水的缓和能力最好,木的治愈能力超强,金的冲击能力最强,土的防御能力最好! 五行之于季节 以上讲了五行在各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但鄙人认为缺少了一样:五行与四季.下面是在下收看<百家讲坛>之后的拙见.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树木花草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运输,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从现代神经学上说,梦游是由大脑皮层机能出现障碍造成的。从心理学上说,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欲望、喜悦、悲伤、恐惧、焦虑等等心理要素。如果某些要素强大到足以在睡眠中调动身体去实现它的目的的时候,梦游便出现了。黄帝内经说,人是天地合气所产生的。天属于无形。地属于有形,所以人的生命就是由看得见的成分和看不见的成分组成的。看得见的就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些。这些都是属于有形的。而看不见的就比如神、魂、魄、气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无形的部分。我们人就是生活交织在有形和无形之中的。有形就是我们现在肉眼能看到的时空,无形就是科学家指的其他维度的时空。而这些时空都是同时同地存在的。
中医认为,人有心,肝,肺,脾,肾,五脏。五脏能藏精,精散为气,气结成神,而五脏也分别对应着神,魂,魄,意,志。其中神又是五脏神之首,也称为元神。但是概括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了,清醒时大脑的意识状态和身体的活动是受灵魂的控制。那么人一旦睡着了,又是谁在主宰大脑呢?
道家有原神、识神之说,佛家讲真我,假我。所以在修炼界来看,真正主宰我们人体大脑的还不止一个生命。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能够发现有两个我。互相之间会做思想斗争,一会儿这个想法,一会儿那个想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都会出现,让人纠结不已,难以抉择。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做事情好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莫名其妙的就把那件事情给做了。做完之后,还很后悔,还在想我怎么会干出这样的蠢事啊,这不应该是我干的事啊。甚至有时还经常出现不该说的话最后自己还是忍不住把他说了出来,好像有点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人就说这些都是属于潜意识行为,不是主观意识行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