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圣歌中吠陀是什么意思-吠陀圣歌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中被称为“天启的经典”,是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对印度以后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不像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印度教并没有创教者,主要的精神源头可追溯到一套古老而作者不详的吠陀经(Vedas)。吠陀经乃源自亚利安游牧民族(北欧人的共同祖先)吟唱的崇拜圣歌。亚利安人大约在摩西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时候,也就是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进入印度,也将所信奉的吠陀教带了进来。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
印度教传统上虽以亚利安经典为基础,但重要观念则起于比亚利安移民更早居住在印度的原始印度人,称为德拉维达人(Dravidians)。因此,若说印度教是外族的亚利安宗教产物,还不如说是被亚利安观念所刺激修改成的印度本土德拉维达宗教,即(古)婆罗门教。
西元前五、六百年,佛教及耆那教(主张以抑制情欲与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来求得灵魂的解放,主张极端苦行。)在印度广泛流行,造成婆罗门教的没落。到了西元四百年前后,婆罗门教进而吸收佛教、耆那教及印度各地民间信仰。商羯罗又于西元八、九百年间进行改革,形成现代雏形的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
印度教结合印度境内各地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宗教理念等,各自形成不同的宗派。数百个宗派各有不同的教义与信条,各自认为自己的教派是最好的。这些宗派间虽然没有统一的信条,但有两个教义却普遍存在各个教派中:一为多神教的泛神论;另一为轮回(reincarnation),即灵魂的再生与转世。
您可能还喜欢:
全面解析:多神教的文化历史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宗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
古代印度的典籍之多,真是孙悟空也背不回来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圣歌和祷词。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与它相关的注解文献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吠陀神话中歌颂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罗,以及水神伐楼那、神阎摩、风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宗教方面,出现了耆那教,其艺术和哲学价值也是最高的。印度神话对佛教影响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释迦牟尼、几个弟子、几个罗汉之外,观音借鉴了双马童、弥勒借鉴了密多罗、毗卢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罗王的名字、各种明王来自湿婆的愤怒相、阎罗王是阎摩、四大天王来自印度的四方护法神(惧毗罗、伐楼拿等)、韦驮是卡尔提克亚、吉祥天是罗乞什。其中印度神话最著名的要算《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这是两篇非常庞大的诗史,限于篇幅就不详细介绍了。《摩柯婆罗多》中最有名则是鼎鼎大名的人类英雄黑天。对印度神话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可以找这两本书的翻译版来看看。
其实与印度神话相关的书籍还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书系列。通常,往世书分为十八大往世书与十八小往世书。这些书应该算是众神的个人传记和专题介绍,比如《梵天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世书》、《大鹏往世书》等等。
娑摩吠陀怎么读
古代印度的典籍之多,真是孙悟空也背不回来
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荷马史诗,可谓是古希腊文明的源泉,为古希腊人保留了很多历史记载、神话故事和文学诗歌。古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后世的西方学者,经常引用荷马史诗,从中汲取营养、智慧和佐证。我国古代的《诗经》也有类似的作用,但诗经的篇幅无法与荷马史诗相提并论。诗经共311篇,而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共48卷,约2万8千行。
?
而印度史诗《梨俱吠陀》规模更为宏大,有4万多行诗。并且成书年代要远远早于荷马史诗和《诗经》,一般认为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它是人类保持至今最早的诗歌集。
《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在祭祀、祭神时用以唱诵的,早先没有文字,靠世代口口相传,成书为后世笔录。?梨俱?意为?赞颂?,?吠陀?本意是?知识?或?明?,可理解为?赞颂明论?。
?
《梨俱吠陀》之后还有三部吠陀:《娑摩吠陀》(歌咏明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阿达婆吠陀》(禳灾明论)。
《娑摩吠陀》是歌曲集,有1549首圣歌。《耶柔吠陀》是祭祀用的祷文集,共84章。《阿达婆吠陀》是密语和符咒的总集,共20卷,731首诗。
这四部吠陀称?吠陀经?。吠陀经的注解书是?梵书?。?梵书?又分为《仪规》、《释意》、《极意》。其中《极意》最为重要,《极意》有多部,以《森林书》为最重要。《森林书》又有多部,以《奥义书》为最重要。印度各教派哲学大多从《奥义书》来,相传有108部。
《森林书》是哲人们栖居于森林深处苦思冥想后撰写的,属宗教哲学书。(印度通用的季节分法是三季:暑季、雨季、凉季,暑季酷热,人们常躲进树林乘凉)。《奥义书》是探索宇宙奥秘和吠陀启示的精华之作,意味?深奥的论述?,是关于自然现象与事务的神学推理,是关于至上灵魂(梵天)的性质的推理。
?
吠陀文献的最后一部分是《经书》,是研究吠陀各学科的简明论述,可独立出来。经书又分广义、狭义两种。广义六类:声调学、音律学、文法学、难字集解、天文学、礼学;狭义(礼学)三类:所闻经、家范经、法经。从生到、从此生到彼生都包括了。
以《法经》为例,讲述人们的社会职责、行为规范和宗教义务,可以说是印度最古老的法律学著作。《法经》中有部分叫《法论》,以韵文写成,现存八十多部。《法论》中论政事的叫《实利论》,共五派十三部。
吠陀文献的编成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阶段是《梨俱吠陀》的前九卷。第二阶段是《梨俱吠陀》的第十卷和另外三吠陀经、梵书成型期,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经书》编成最晚,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后200年。
?
吠陀文献还只是印度古代典籍中的一类。以史诗为例,印度史诗是讲故事的形式,吠陀用梵文写,而史诗用俗语写成。以对句构成,每句分16音节,两句为一对,末尾有抑扬的声韵。
史诗数量很多,最重要的是两部:《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其中《摩柯婆罗多》共10万对句,8倍于荷马史诗。这部史诗主要描写部落战争,也叫?大战争史诗?。《罗摩衍那》有24000对句,讲述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
公元前后,有许多的仿两大史诗的历史著作,称为《往世书》,有十八部。
这些印度古籍记录了印度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如种姓制度的二分格式(皮肤颜 *** 别,分割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第九卷。第十卷则已经可以看到种姓制度的四分格式。
?
印度古代典籍对我们现代的生活也有影响。如?业?、?轮回?这两个概念,最早见于《奥义书》。来生是幸福是悲惨,取决于今生,与西方的上帝支配人不同,印度人和中国人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吠陀经的演变
娑摩吠陀(Samaveda;梵文:? sāmaveda是由sāman“典礼的圣歌”和Veda“知识”两个词根构成的复合词)汉译名称为赞颂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之第二部、共两卷。基本上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的颂而成。吠陀(梵语:;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时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时期,雅利安人大体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两岸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
大象真能用来打仗吗?商朝就曾训练大象投入战场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印度神话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礼仪、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释迦”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天龙八部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三大主神还没有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武器,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神祇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主、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庙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什么属于非文化物质遗产?
在冷兵器时期,马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工具,不过除了马以外,为什么很少看到其它动物被投放在战场上呢?其实在早些时候,人们曾驯服大象并且投入到战场之中,但效果只能说一般。这也是因为大象太聪明所以不适合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虽然大象体积更大,冲击力更强,但大象自我防范意识要比马高上许多,一旦它感到自己的处境有危险便会立即逃离,所以在战场上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大约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驯象,但是,象并未完全被家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首先,被驯化的品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的印度有几首圣歌对此加以记载。大约在同时期,中国商朝人也最先将象编入军队,当然,商朝人驯化的是栖息于黄河流域的象。
据《罗马史》记载:在汉尼拔战争期间,随着战争打响的那一刻,罗马人的马匹就会因为闻到一股战象的味道而四处逃跑,最终,队伍的阵型被打乱... ...
在古代的战争中,一般都会用到战象,这种战象是一种公象,因为,它们的体格更加强壮,所以,作战起来更加勇猛。在战场上,除了马匹害怕战象之外,士兵也会害怕。战象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惊人,特别擅长冲击军阵,所到之处,士兵和马匹都会被踩得血肉横飞。
大象本身的体积就比马大,而且,象背面积更大、更高,坐在上面的士兵,在使用投射武器的时候,就会更加便利。因为,不会受到武器本身重量的影响,武器射出之后,可以穿破敌人的遁甲,即使对重装兵,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都知道,在西方的战争中,多数都会用到大象,但很少人能够知道,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大象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商朝时期,黄河流域就有着大量的野生象群,一些商人就捕获了一些大象,经过驯服之后把它们用在了战争之中。《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商人使用战象的记录:在征讨东夷的战争中,就因大规模的使用战象,才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在羌人的战斗中,也有使用战象的记录。
最终,随着北方气候和自然条件的恶化,以及人类的捕杀。到了秦汉之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象群就逐渐消逝、灭绝了。之后,战象就开始退出了北方的战争舞台。但是,南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却很适合象群的生长、繁衍。
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仍然使用战象,并对中原的骑兵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公元445年,南朝刘宋政权的振武将军宗悫与林邑王在象浦(越南中部)会战。林邑王因手下战象众多,在战争中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宗悫就以假乱真,让人制作了很多假狮子,去迎击战象。
因为,高超的制作工艺,假狮子竟然像真的狮子一般,导致很多战象都以为狮子来了纷纷逃跑,结果,战局大翻转,林邑王军队大败。不过,对付强悍的战象军队,并不止是上面的一种方法,一般都是利用大象本身的生理特征,来对付它们。
因为,大象相对于战马来说,它们更加的聪明,所以,它的感官也更加的灵敏。
马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全力以赴的冲锋,就是因为它们的智力比较低下。即使看到自己的同伴亡,或者看到前面有危险,它们依旧会勇往直前。这是因为马在自然环境中,就有跟着领头马冲锋的习惯,所以,它们根本不会判断前面的具体状况,也根本不会在乎前面发生的状况。
战象因为感官敏感,它们可以通过判断,知晓前方是否存在危险,并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寻找躲避的地方。与此同时,战象很容易被不熟悉的声音吸引,特别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导致其判断错误、面前溃逃。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战象,在看到假狮子时候也是非常害怕。
为了能够以假乱真,敌方的将领会在假狮子身上洒上狮子的粪便,导致战象军队不战而败。可能,有人就会说,那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去吓唬马。但可惜的是,马天生比较笨,它们只会跟着冲锋,根本不会判断周围的危险,即使是察觉到了危险,它们也会保持自己的队形不变。
所以,想要对付战象,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蛮力。
在古罗马时期,遇到战象的时候,许多士兵都会采用投掷标枪的方式,来刺杀战象。但是,战象的象皮特别厚,普通的标枪根本穿不透,即使投中了目标,也无法让战象立刻亡,而且,这些战象只会因为受到了刺激,更加疯狂地冲向对方的阵营。
对于这种现象,古罗马时期的士兵,就想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在战象靠近的时候,士兵就拿出他们的短刀,割断战象的脚筋,战象就会立刻倒地,失去了战斗力。但战象非常的凶猛,想要靠近战象,则很不容易,要有不怕的精神,甚至,还会丢掉自己的性命。
现在看来,对付战象,就相当于一个人要去炸掉一辆坦克一般,有时候,连续冲上去了好多士兵,都没能解决一头战象。到了公元1751年6月,英国殖民军与印度军队在普拉赛爆发决定性战役。结果,在英国人强大的火炮、燧发枪面前的印度战象全军覆没。
更是因为战象突出的战斗力,直到一战的时候,有些地区还在战争中使用战象。即使到了热兵器时代,仍然会有人把大炮放在象背上进行战斗。不过,这个时候的战象,主要的作用则是为军队运输物资,并在一些地区承担着机器无法完成的任务。
可以说,在热兵器时代,战象在战场上已经失去了优势,枪炮的频繁使用与它的先进性,已经彻底取代了战象的地位。而且,枪炮的声音,会对敏感的战象造成巨大的影响,导致它们因遭受惊吓而四处逃窜,在踩踏敌人的同时,还会误杀自己的主人。
由此可见,战象以悲剧性的结局为自己数千年的辉煌历史画上一个不完美的句号,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战象的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也许你不相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有过一种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
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据说在泰国有名垂青史的战象。秦国古台王朝拉玛甘享石碑铭文记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馁蓬”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拉玛甘享的英名与他的战象一起铭刻在石碑上。东南亚最著名的一次象战是暹罗王纳黎萱于1584年对缅甸王国的一次战斗,投入的战象多达几百头,那次大战结束了暹罗对缅甸的附属关系。
在公元前327年,战象做为战争工具驰骋疆场。这一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印度的波鲁斯统帅率领强大的象军出击。这时的战象背上没有象舆,也不是独立的作战部队,只由两个战士骑着作战。亚历山大为了纪念这次特殊的战斗,发行了铸币和奖章,上面刻有骑着战马的亚历山大和乘坐战象的波鲁斯作战的图案。
据史料记载,印度孔雀王朝的陆军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军,其中象军是作战时的突击力量。作战时,阿育王能征集步兵60万,骑兵3万和战象9000头的大军,正是依靠这支部队,阿育王基本统一了印度次大陆。
希腊人使用战象是在远征印度过程中学会的。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的部将塞流古再次远征印度,但仍没有成功。在与孔雀王朝签订和约中,塞流古割让了大片领土,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印度王,从而换得战象500头。这些战象在后来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北部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用战象作战的战役。
公元前280年,皮洛斯在意大利战场上使用战象同罗马人作战。皮洛斯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统帅,他是亚历山大的远亲。他梦想以亚历山大为榜样,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大帝国。这一年,罗马军队向南意大利的希腊人发动进攻,南意大利向皮洛斯求助。皮洛斯率领大军抵达南意大利,他的军队包括2万名重装兵,2000名射手和3000名骑手,还有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土地上的20只战象,这些战象经过特殊训练,作战时由一个象奴驾驭,象背上站着4个手持长矛的士兵,冲锋时威力很大。
在赫拉克列城附近,罗马军团和皮洛斯展开第一次激烈的会战。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罗马士兵经受住皮洛斯枪兵骑兵的强大冲击,双方七战未决胜负。正当双方人喊马嘶浴血奋战的时候,皮洛斯的战象勇猛出击。罗马人的战马被这些巨象吓得四处逃窜,罗马士兵纷纷后退。皮洛斯乘机轮番冲锋,罗马人大败,伤7000多人,被俘2000多人。第二年4月,皮洛斯再次进攻罗马。会战在奥斯库伦城展开。罗马人集结了7万人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配着炭火的战车。他们相信动物是怕火的,而且选择了有利的地形:一片森林做为自己的步兵、骑兵方阵。但皮洛斯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罗马人逼到一块平原上。经过数日的激战,罗马士兵在大象脚下伤惨重。罗马人失去了6000人,还有他们的执政官。皮洛士也损失惨重:损失3500人,本人也受了轻伤。虽然皮洛斯胜利了,但他也不得不叹息到:“如果再来一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了。”从此,“皮洛斯的胜利”比喻实际上接近失败的胜利。
公元前257年,罗马人和皮洛斯在贝尼温敦城的附近进行最后一次会战。皮洛斯不幸迷路,罗马射手向大象射出密集的带火箭,大象疯狂地转身向后跑,践踏着自己的军队,大象使皮洛斯一败涂地,罗马人一举捕获了1000多名俘虏和4只大象。皮洛斯在骑兵的掩护下才能以逃生。
公元前256年冬,远征非洲的罗马将领列古鲁斯率领15000步兵,5000骑兵在迦太基的领土上作战。迦太基人以12000步兵、4000骑兵和100头大象组成的军队阻止他们。这一战罗马人又遭惨败,大部分士兵被踩或被骑兵杀,列古鲁斯和5000将士被俘,只有不到2000人得以逃生。公元前250年,拥有战象的迦太基人前来攻打西西里岛上的帕诺尔姆司城。罗马军官被大象的可怕吓坏了,不敢应战,固守在城前的战壕里。迦太基人率领大象冲击罗马人的阵地,被巨箭和投枪还击,一群大象受惊向后退,冲乱了迦太基的军队。罗马人乘机出击,赶走了迦太基人,并俘获了几十头的大象。
大象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发挥过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劳过失参半,因为它毕竟是有生命东西,不能完全受人操纵。它既给主人带来了辉煌的胜利,也给主人带来了不幸的惨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